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开发“三马” 打造交通干道商住新区
2007-06-19 11:31:32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郭阎梅 金鑫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19日电 随着“三马地区”开发建设改造工作的全面启动,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良、服务功能配套的新型商住区、现代物流中心和生态化新城区”已经越来越清晰地展示在市民面前。

  作为道外区商贸业早期发祥地和哈尔滨市最早的加工业基地,“三马地区”曾为哈尔滨市发展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经年历久,这一地区交通拥堵、秩序混乱,市容不整、环境脏乱,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功能落后,以及市场效益低下、难以形成更具竞争力的规模效应等问题日渐突出,与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市民迫切要求改造这里的愿望日益强烈。

  “憋屈”地带将建成交通干道

  据了解,“三马地区”虽地处城市区划中心地带,但它是老城区内仅存的一处尚未开发改造的成片区域,交通的闭塞,造成该地区和其他区域缺少互动连通,而成为“憋屈”地带。

  规划部门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该地区西、南向分别与道里、南岗两大经济区接壤,北隔松花江与松北区相望,东连哈同、哈绥高速公路,与哈尔滨市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旅游中心、商服中心紧密相连,城市中心区的功能特征十分明显。

  专家认为,随着道外二十道街跨江桥、南勋街等路桥工程的启动,以及水、电、气、热等公用设施的延伸配套衔接,该区域基础设施承载功能将得到极大改善提升,形成四通八达的便利交通格局,从根本上增强该区域的聚合力与吸引力。只有尽快实施打通南勋街工程拆迁建设,实现该街贯通,才会为“三马地区”开发改造、城区建设创造条件。

  按照改造要求,“三马地区”将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现代化特征的社区和商服区,并避免城市建设的低水平重复,杜绝新的棚户区出现。从“大憋屈”转型成交通要道,“三马地区”才会成为真正中心地带。

  盘活存量资产激活土地价值

  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有关人士介绍,“三马地区”国有企业占地面积为整个区域的90%,现有大部分商服用房基本是在企业生产用房或库房的基础上简单改建而成,土地置换条件极为优越。此区域特点不仅为区域性开发改造提供了较大的规划调控余地,更为盘活存量资产和土地资源,实现政府对土地收益的有效控制和土地资产的最大化聚集,增强政府推进区域改造建设的投入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专家预测,“三马地区”开发改造将发掘其潜在土地等资源效益,政府对土地收益的综合平衡和整体利用。在土地置换中,政府将获得大量的国企改制资金,增强企业活力,从而使企业优进劣退,轻装前进,实现企业振兴;又可结合危房棚户区改造和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激活区域土地利用价值和房屋平均价格的升值潜力,增强政府筹融资能力。

  吸纳现代人才优化人口结构

  调查显示,“三马地区”现有居民1442户、4292人,人口密度为5554人/平方公里,远远低于全市13504人/平方公里和道外区18421人/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密度,其中危房棚户区605户、1875人,低收入居民和小商贩比例较大,人才、技术等流动性生产要素较为贫乏,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速率均较低。

  据市建委有关人士介绍,实行区域开发改造,可有效改善区域内居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条件,而且较稀疏的人口密度有利于吸纳高收入和高素质的人群,优化区域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带动区域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形成全新的现代商住消费模式和商业理念。

  保持传统商脉拓展新型业态

  据了解,“三马地区”自哈尔滨市开埠以来就是重要的商品交易基地,食品、五金、家具、灯饰、陶瓷、水暖器材、医疗器械、文化用品等种类齐全,传统商贸特色突出。据“三马地区”改造指挥部人士介绍,此次改造将坚持“留其商脉,改其业态”的原则,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对传统商业业态进行科学整合,在努力发挥原有商业资源集聚效应的基础上,同步积极推进新兴商服业发展,拓展新型商业业态,引进大型现代零售企业。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