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9日电 1977年,那场不同寻常的高考,不仅恢复了一项原有的制度和秩序,而且还由此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在那个时代,60万人的人生因此而转变,不过这一届不同寻常的考生也为之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辛苦。在我省恢复高考30周年座谈会上,每一位经历高考的学生念往昔仍感慨万千。
恢复高考激动不已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77级毕业生刘志刚在农场长大,是一个典型的北大荒人。1974年高中毕业后,刘志刚在291农场做过农业工人,开过拖拉机,做过统计员。1977年参加高考,毕业后留校任教。
回忆起当年的经历,刘志刚深有感触:“1977年10月,正在地里收玉米的我从广播里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激动不已。当天我就从箱底把闲置多年的课本找出来,开始紧张地备考。当时,每天都学到凌晨1点钟,4点钟连队打更的人又把我叫醒继续复习。复习两个月以后,我顺利通过了预选、统考,并被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录取。”
谈到30年前的高考经历,从内蒙古农村走出来实现大学梦的东北林业大学副校长、77级毕业生赵雨森感慨地说:“我出生在内蒙古偏僻的农村,上大学是我童年的愿望,但1974年高中毕业后就‘上山’了。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时,我激动得浑身颤抖,热泪盈眶。那时很多人对考大学有无数个不知道:不知道考什么,不知道复习什么,不知道有什么大学,不知道什么叫专业,更不知道能不能考上。我毅然报考了东北林学院林学系林业专业,想毕业以后回到林区成为一名光荣的林业工程师。”
大庆石油学院院长、77级毕业生刘扬说:“在1977年高考之前,我是一名石油工人,参加石油会战。从那时起,我对科学、对知识的渴望更加迫切。终于,1977年,高考恢复了,我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并有幸被大庆石油学院化工机械专业录取。至今我还非常清楚地记得在录取通知书中有这样两句话:战鼓隆冬凯歌振天,欢迎你石油战线的新兵。”
学习知识如饥似渴
当77级大学生走入他们梦寐以求的象牙塔后,对求知的强烈渴望和追求让人为之敬佩。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77级毕业生刘志刚回忆说:“我们这些十几年来第一次通过考试上大学的学生,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天的生活基本上‘三点一线’,用‘如饥似渴’来形容我们的学习一点也不过,同学之间互相攀比的是谁学习的时间更长、更努力。”
“我总觉得自己考大学的条件是艰苦的,后来走进大学才发现许多人都与我一样有着苦难而艰辛的经历。”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78级毕业生傅道彬感慨道:“恰恰是因为我们曾经的艰苦历程,使得我们那一代大学生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有对知识强烈的追求,所以发奋刻苦成为我们集体的学习氛围。”
大庆石油学院院长、77级毕业生刘扬说:“到了大学后,我们一直发奋学习。本科毕业后,我考取大庆石油学院第一批正式录取的硕士研究生;硕士毕业后又成为全校第一个考上博士研究生的人……这些年来,令我心生感激的人与事不胜枚举,但如果让我从中选出一件最为刻骨铭心的,那就是1977年的高考。”
感慨“七七”命运转变
黑龙江大学总督学、原副校长曹林曾经亲历了77级学生走入大学校门,他说,从1966年开始,高考停止6年,这6年中没有招生,造成了中国人才的断层。1972至1976年这几年间,采取的是保送工农兵大学生的入学方式。而1977年,不仅仅是对高考制度的恢复,更是一次改革,是对于保送制度的改革,同时也为未来高考改革以及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黑龙江工程学院教授、77级毕业生莫淑华感慨道:“1977年,我顺利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物理系。四年的大学生活,实现理想和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与责任,激励我们如饥似渴地学习,铸就了坚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后来不论是在教育界、学术界、政界还是商界等各个领域,77级成为骨干和中坚力量的重要原因。经历高考让我们明白: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它不仅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还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民族的命运。”
再次回味恢复高考制度的每一步,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77级毕业生魏湜仍心存感动。他说,1977年的高考是命运的转折点,是人生最值得记忆的一个机遇。那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考试,直接改变和推动了中国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成为一个国家得以复兴的基本转折。恢复高考带给中国的不仅是社会的改革、开放、进步,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明确了机遇、人才、知识在人类社会进步中不可估量、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
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77级毕业生张守文回忆道:“那时候,大学同学之间年龄和阅历相差很多,老大哥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刻苦学习的劲头,做人做事的行为规范,是我们这些年龄小的同学学习的榜样,真可说是一种偏得。”
30年间创造奇迹
恢复高考后的30年创造了许多奇迹,30年铸就了招生考试的辉煌。黑龙江省招考办主任孙权认为,恢复高考这一决策,使关闭了11年之久的高考考场的大门终于重新打开了,也激活了整个社会,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取向都为之一变,中国人才的培养也由此走上了健康的轨道。
孙权介绍说,当年由于时间特别仓促,各省情况又不一样,全国已来不及实行统考,因此,1977年是由各省命题,各省规定考试科目。我省考试时间原定在12月17日、18日,由于当时试题分发到边远地区有困难,推迟一周,改在了12月24日、25日。由于第一年恢复高考,考生纷纷踊跃报考,其中,报考高校的有19.5万余人,报考中专技校中师、单报音体类专业的考生总计达到51.5万余人,成为我省高考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考试。从1977年到2006年,全省共有410万人报名参加高考,全国各类普通高校在我省共录取了本专科生150多万人,每年录取的绝对数逐年增加。1977年高考本专科生录取了6540人,2006年录取了168800人,30年增加了25倍。每年录取的比例也逐年增加,从1999年扩招以来,促进了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连年高速增长,2001年毛入学率就达到了15%以上,使我省提前10年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
在恢复高考的30年中,我省高校的跨越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黑龙江大学副校长、1979级毕业生张政文介绍说,黑龙江大学作为全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学校树立了以人为本的大众化个性培养的教育理念;感恩社会,服务社会的社会轴心观教育理念;面向全球,全面开放的国际化高等教育理念。截至2006年年底,学校的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是1977年的11.6倍;仪器设备总值2.5亿元,是1977年的83倍;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3万余人,是1977年的21倍。现代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专业布局基本形成。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助理孙忠人也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在教育教学领域亲眼目睹并经历了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孙忠人说:“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肩负着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双重任务。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学术道德修养水平,用良好的学风和教风促进学校校风的建设,用人格的力量感染和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榜样,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专家学者为高考谏言
回顾恢复高考30年的辉煌历程,高等教育在发展的同时也将不断深化改革,为此很多身在高校的专家、学者在座谈会上纷纷为高等教育今后的走向谏言。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77级毕业生刘志刚认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任务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他建议,首先要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分层次发展,根据社会不同行业对人才素质的不同要求,建立和完善由高层次精英式教育、一般本科教育、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多位一体的高等教育结构;其次是各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优化办学模式、规范办学行为,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他说:“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分级化趋势日益明显,要求任何一所大学都要考虑它的定位问题。要办好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办精英教育就要让有限的学生享受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办学条件,就要为巩固和提升质量放弃一些暂时的利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还很重,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一些问题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这里,呼吁社会在对高校发展继续密切关注和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的同时,给予高校更多的宽容和理解,给予高校更宽松的发展空间。”
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78级毕业生傅道彬说:“中国的教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取得了巨大的历史进步。眼下对中国的高考制度有种种批评,我一直认为高考不一定是最好的制度,却是最不坏的制度,从遴选人才的公平性上说,现在还看不出来有什么更好的制度能够替代高考。因此高考制度是一项需要改进却必须坚持的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