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9日电 今天出版的《哈尔滨日报》刊发署名文章《提升教育质量注重内涵发展》,全文如下:
我在农场长大,是一个典型的北大荒人。1977年10月,我正在地里收玉米的时候,听到广播宣布恢复高考的消息。12月份就举行省内预选,时间很紧,我从箱底把闲置多年的课本找出来,每天都学到凌晨1点,早上4点连队打更的人又把我叫醒继续复习。复习两个月后顺利通过预选,正式考试我报考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并被录取。
哈船院77级招收学生600人,40多人一个班,8人一个寝室。我们这些十几年来第一次通过考试上大学的学生,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天的生活基本上“三点一线”,用“如饥似渴”来形容我们的学习一点不过,同学之间互相攀比的是谁学习的时间更长、更努力。
恢复高考以后的30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并取得一次次重要跨越的30年。在中央的高度关心和正确领导下,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回首30年的发展历程,面对如今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态势和前景,我有一些比较深刻的体会。
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任务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我建议,首先要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分层次发展,根据社会不同行业对人才素质的不同要求,建立和完善由高层次精英式教育、一般本科教育、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多位一体的高等教育结构;其次是各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优化办学模式、规范办学行为,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事求是地讲,在全国高招人数继续增长的背景下,减少招生对我们短期内吸引生源和学校财务运行有着直接的负面影响,决策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感觉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分级化趋势日益明显,要求任何一所大学都要考虑它的定位问题。要办好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中国的高等教育毕竟只有100年的历史,恢复高考以后更只有短短的30年时间,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改革发展的任务还很重,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一些问题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为此,呼吁社会在对高校发展继续密切关注和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的同时,给予高校更多的宽容和理解,给予高校更宽松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