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9日电 今天出版的《哈尔滨日报》刊发署名文章《高考推动中国走向世界步伐》,全文如下:
中国古代曾有“30年为一世”的说法。有的事情过了30年再谈起来恍若隔世,但说起1977年的高考,却犹如昨天。我作为一名下乡知青有幸参加当年的高考,现在想起来,仍是那样温暖,那样感动,那样震撼人心。570万不是个简单的数字。它蕴含着30年的奋斗与变迁。身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幸运者,此时此刻,感慨万千。
30年前,经历文革后的国家,可概括为“千疮百孔,百废待兴”。1977年10月,邓小平同志果断决策首先恢复高考制度,在全社会重新树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当年,集聚了12届的570万考生,年龄跨度20岁之多,两个月的突击准备,最终只有27万考生被大、中专院校录取,我顺利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物理系,成为一代人中的幸运者。
幸运和责任是紧密连在一起的。历史选择了我们,就要担当起历史的重任。四年的大学生活,实现理想和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与责任,激励我们如饥似渴地学习,铸就了坚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0年后,我们国家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我作为黑龙江工程学院的一名教师,亲历了学院从中专到大专、再升为本科院校的历史变迁和取得的办学成绩,切身感受到了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我作为77级的学生,大学毕业从教25年以来,累计培养学生近万人,主编教材5部,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获得各种科学技术奖励10余项,承担了多项省厅级科研项目。2000年晋升为教授职称。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始终坚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在教学、教改与科研中不停地探索。其实,这不仅是我、也是这一代人历史铸就的人生价值信念的充分体现。
30年可谓弹指一挥间。小平同志当年做出的决策,其意义早已超出高考本身。他让我们明白: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30年前570万考生参加的不是一次普通的考试,而是一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在特定环境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考试,它所恢复的不单单是一个伟大民族的信心与希望,更重要的是它推动了中国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作为参加30年前高考的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事业中做出我们应有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