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1997跨世纪的一代 我们自信地成长
2007-06-21 10:10:04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吴利红 邵国良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21日电 黄欣卓,1979年出生在绥化市,1997年考入哈尔滨建筑大学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2001年保送哈工大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

  (一)

  黄欣卓从小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因为是独生子女,吃的穿的用的都是我一个人享受着,有自己的卧室,可以不受打扰地看书。”黄欣卓说。

  1997年黄欣卓参加高考,她所在的绥化一中升学率比较高,成绩一直处于班级的前5~7名之间,和很多同学一样,黄欣卓对高考不是太紧张。

  黄欣卓回忆说,自己属爱耍点儿小聪明的那类学生,一但进入状态成绩提高挺快。当年的3月份,黄欣卓才真正进入考试状态。因为数学比较弱,母亲特意为她请了一个家教。“那个时候,请家教的很少。”

  “高考前,我没有什么忧虑,因为我心里有数,凭自己的实力考一个大学没问题,只是哪所大学的事。”

  充满信心的黄欣卓在父亲的陪伴下,发挥正常,以520多分的好成绩被哈建筑大学录取

  (二)

  1997年高校全部实行收费制度,“免费的午餐”没有了,再一次改变着很多高考生的命运。

  黄欣卓说,“收费突然大增,上一届大学学费一年1000元左右,在1997年,突然增加到3000元左右,连收费极低的师范院校,在这一年的学费也出现了成倍的增长。”

  黄欣卓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对此印象特别深。“一些好专业收费特别高,妈妈认为学费高的好专业报的人比较少,就挑这些专业给我报。”黄欣卓后来了解,自己的一些高中同学因学费的问题,没有填报喜欢的专业,而是选择了不太理想的大学和专业。

  黄欣卓说,一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同学,为了能够凑足对他们来说数目不小的学费,除正常上课外,便四处找家教挣钱。“那个时候,家教是唯一挣钱的途径,不像现在学校还能提供一些课余挣钱的岗位。”

  黄欣卓因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在校期间没出去打工,而是安心学习。她是班级的团支部书记,学习一直名列前茅。2000年10月份,被保送哈工大管理学院读研。而她的同学中除了考研的,都较容易地找到了工作,且多数去了北京等大城市。

  (三)

  黄欣卓说,自己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尤其是跨世纪,期间经历了很多大事和变革,显得分外有意义。

  刚入学的时候,辅导员就告诉学生们不要谈恋爱,但是她的许多同学还是尝试了,青春的浪漫结出的大多是苦涩的果子。

  1998年黄欣卓用省下来的生活费买了个BP机,这在当时大学生中是一件奢侈品,后来BP机就逐渐增多了。

  那个时候,大学特别流行校园歌曲,尤其是罗大佑的歌。每到六七月份,大四的一些学生都要举办各种演唱会作为毕业的一种仪式,唱的歌曲也多是摇滚或者校园民谣类的歌曲。听的学生非常多。

  1998年百年不遇的洪水,黄欣卓和同学们捐款捐物,把这些东西送到抗洪一线。“我们班还到老虎团慰问抗洪一线的官兵。”

  黄欣卓一直认为他们这代人还是蛮有责任感和承受能力的。“从1998年开始,一些同学的父母突然下岗,生活陷入了拮据状态。很多学生是在艰辛中度过大学生活的,但大家都凭着自己的努力挺过来了。”黄欣卓研究生毕业后,没有从事本专业,她认为现在的工作更适合她。黄欣卓的一些同学已经陆续结婚了,正在山东读博士的男友告诉她,学位拿到后就回哈尔滨找工作。

责任编辑:强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