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25日电 题:“地产股票”这样在港上市
李增林,1957年出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1982年分配到哈尔滨市发改委,1997年时值香港回归,市里决定扩展驻港窗口公司在招商引资、融资等方面的作用,责成李增林所在单位做调研和策划工作。1997年年末,他被派往市政府派驻香港的国利发展有限公司工作,后任副总经理。
感言:香港回归祖国后,经济与内地融合速度的加快,单就在股票市场而言,目前内地企业已经占到香港股市总市值的半壁江山。
对很多人而言,出门工作如果要乘坐交通工具,顶多就是四个轱辘的汽车,而对于哈尔滨人李增林来说,由于每次离家去往的工作地点,远在中国版图的南端香港,所以他经常要搭乘两只翅膀的飞机。从1997年年末至今,他每年都有大部分的时间是在香港工作生活,并频繁地在哈港两地奔波。
金融中心地位强化
李增林说,在国际上,香港是仅次于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和日本东京的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回归祖国后,这一地位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它与内地经济的融合更加密切了。
香港当地资本和国外驻港机构众多,在回归初期,香港始终是内地吸引外资的最大来源地。即使到现在,由于欧美一些股票资本市场更具有灵活性,哈尔滨市的一些民营企业也开始选择香港以外的资本市场去融资,但香港在财务顾问服务、注册境外公司等方面的桥梁作用仍不可忽视。香港股市的最大特点是国际化程度高,机构投资者参与多,因此回归以来,它成为内地企业、尤其是大型、特大型企业长期的和稳定的融资机器。
沟通磨合各方共赢
正因为香港对于内地经贸发展的特殊意义,李增林所在的公司所要面对的,经常是如何让港商走进来和内地企业走出去的问题。起初,由于两地在政治经济环境、法律制度以及商业文化和规则的差异,难免会有一些互信缺乏、沟通障碍的问题。比如说,李增林1999年介绍“光宇”赴香港上市,推荐香港的南华证券做保荐人,双方就是经过一系列磨合,才最终走到一起的。现在,“光宇”经过IPO首发和二次融资发展很快,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铅酸蓄电池生产商。对此他认为:“促进互信是根本,我们创造一切机会,让香港人对哈尔滨增强了解和信任,同时,香港人对内地情感的日益亲近,也使他们愿意主动了解哈尔滨,寻找共赢的平台。”
李增林说,沟通顺畅后,往往给双方带来的,就是一个共赢的结果。比如“哈啤”2001年赴港上市,就用了国利公司作为国有股代持人身份,顺利完成了整个公司的重组整合,后来又引入美国AB公司全面收购哈啤,出现了哈尔滨国资部门、企业、员工、投资者和收购方皆大欢喜的共赢,国有股转让增值近10倍。
公司物业港式管理
在香港工作多年,不仅李增林个人的某些生活习惯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连管理公司的某些理念也在变化着。
李增林说,香港寸土寸金,一套四五十平方米的住房,月租金就要八九千元港币,因此很多精打细算的香港人即使自家住房不宽裕,也会省出一部分地方出租。开始,李增林所在的公司也像很多内地公司一样,确定了办公地点就不再变动了,所以公司从1987年成立开始,一直都没搬过。但在香港多年,公司管理的观念也开始借鉴和融入香港的方式,由于公司的发展变化,原有的办公地点已略显浪费,领导层决定把原有过大的办公地点出租,再租一间较小的地方办公。李增林说,自己有房子却出租,反过来还要花钱再租别人的房子,这在原来的观念中是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