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片说明】 曾经被多家媒体专访过的王殿海,与老伴一起翻看以前的资料。 孙岩 摄 |
在哈尔滨道里区抚安社区,王殿海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
“别看他独臂独腿,却有一身好功夫,几个小伙子都打不过他。”“这些年,他抓的犯罪分子老多了,有100多个,现在小偷盗贼都绕着抚安社区走,谁也不敢来作案。”———这些关于王殿海的传言在道里区抚顺街道广为流传,尽管传播者可能压根儿没见过王殿海本人,但传言却体现出他们对目前安定生活的满意。
“用一生有限的时间,做终生难忘的事。”老党员王殿海誓言铮铮。虽然身患残疾,却能顶天立地,他用自己的独臂残腿构筑了一个大写的“人”字。
一场意外事故夺去了王殿海的左臂和左腿。从消沉到自强,他重新感悟人生:“我要从为社会服务中找回人生价值!”
今年68岁家住道里区抚安社区的王殿海,祖籍山东。1956年,年仅17岁的王殿海来到哈尔滨,两年后,凭借自己的聪明和能干,他在原哈尔滨铁路水电段当上一名电工。1964年,刚刚结婚一年多的王殿海在一次带电作业中被万伏高压电击中身体,从此失去了左臂和左腿。
“毕竟我才25岁呀,从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一下子变成了残疾人,难道后半生就这样度过了吗?”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王殿海当时甚至都不想活了。可一本书改变了他后半生的命运。
病床上的王殿海偶然读到了同事送来的一本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身残志坚的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他。王殿海给自己选定了一个新的人生方向,他要重新站起来,像保尔·柯察金那样,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接下来的王殿海像变了一个人,看报纸,听广播,每天坚持煅炼身体。安装上假肢后,王殿海更是每天拿出几个小时练习走路。功夫不负有心人,走出心理阴影的王殿海不但能够单手穿衣、洗脸、做家务,还掌握了用一只手捏窝头的技巧,他做出的饭菜让妻子都自叹弗如。
1966年,王殿海回到位于现址为地德里小区的家中,每天没事就拖着6公斤重的假肢在庭院里溜达,看到双职工的孩子没人看、放学的孩子没人管,他主动找到居委会,提出要为邻居看孩子。王殿海的热心给邻居带来了方便,他的家也渐渐成了一个免费的幼儿园,孩子从1个增加到7个。
王殿海看孩子不收一分钱,有时还要搭上一顿饭。邻居过意不去前来感谢,王殿海却说:“没什么,我虽然累了点,却减轻了你们的负担,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再说,我现在是个由政府扶养的残疾人,能从为社会服务中找回人生价值,这不也是一种回报吗?”
谁也不会想到,拖着一条残腿的王殿海在社区治安员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33年。每当听到王殿海拖着的假腿巡夜时踏在地面发出的咚咚声,居民们就知道,这又是一个平安夜
上个世纪60年代,王殿海住在抚顺街道十五委,紧靠铁路货场。当年这里是棚户区,地势高,老哈尔滨人管这里叫“地包小市”,是盗窃案件的频发地,治安秩序上了全市“黑名单”。居民对治安环境很不满意,还编了一套顺口溜:“住在小地包,日子很难熬,盗窃常发生,治安太糟糕,谁敢管闲事,就得挨一刀。”
可王殿海就没信这个邪,拖着一条假腿,挂着一只假胳膊,他主动担起了社区治安员的职责,不但帮邻居看家护院,还经常去派出所提供破案线索。1968年,王殿海被大家推选为十五委的治保主任,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岗位他一干就是33年。
当年地德里居民住的都是平房,小胡同九曲十八弯,治安员的任务很重,除了防盗,还要防火防雨。每天,王殿海都要在社区里巡逻两趟,白天一次,晚上一次,遇到可疑的外来人,他主动上前聊天,摸清底细;碰到大风天,王殿海总会走上街头巡视火灾隐患,早早地把防火旗插到指定街口;赶上大雨天,王殿海更是放心不下,担心街道上的水倒灌进居民家里,他就穿着雨衣拄着木棍逐个检查清理排水口,生怕哪个井口堵了。
33年间,王殿海巡查的脚步一天都没停止过。那条6公斤重的假腿踏在地面发出的咚咚声,总是准时在居民的门前响起,远了又近,近了又远。每次听到这熟悉的声音时,居民们都会从心里感到一份安宁。可谁又知道,多少次,王殿海那只半截左腿都被假肢磨破出血,鲜血染红了半个裤腿。
一天傍晚,王殿海带领3名联防队员在街道上巡视,走到一所小学校附近时,突然听到不远处传来喊救命的声音。顺着声音找去,只见一个抢走一名女青年皮包的歹徒正逃窜而去,王殿海马上指挥3名联防队员分头包抄。不熟悉地形的歹徒钻进一栋三层楼的楼道里,手持一把尖刀大喊:“不要过来,谁过来就和谁拼命。”
王殿海赶到后,让大家跟在他身后,自己侧身走在最前面,一步一步向歹徒逼过去,当歹徒用尖刀刺向他的一瞬间,王殿海身后的联防队员猛地跃起,将歹徒按倒在地。事后,大家问王殿海为什么这么胆大,敢走在最前面。王殿海笑了笑说:“我这是智取呀。我侧身走过去,用假肢对着歹徒的尖刀,就算扎上也不疼,别人就可以趁势冲上去了。”
正是这种勇气和胆识,让王殿海赢得了百姓的敬重和感动,大家都称他为“铁人”。33年里,从居委会治保主任到社区联防队员,再到治安协管员,尽管这个芝麻大的街道官已改了几次名,但王殿海每次都被大家挽留在这个岗位上。直到1991年,已经62岁的王殿海才从治安员的位置上退下来。在此期间,王殿海还曾担任过抚安社区党支部书记,并当选为哈尔滨市人大代表。
据统计,33年中,王殿海配合公安机关先后捕获犯罪嫌疑人112人,破获各种案件174起,提供破案线索830余条。1973年,王殿海光荣地加入党组织;1988年,公安部给王殿海荣记一等功;1989年,王殿海被授予全国城乡治安联防先进工作者称号;1999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公安保卫战线英模表彰大会上,王殿海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看到街坊里有的孩子步入歧途,王殿海开始把帮教失足青少年当作一桩持久的事业来做。他说:学坏的孩子都属于聪明的孩子,如果改邪归正了,就能成为社会的栋梁
当了几十年的治安员,抓了上百名的犯罪嫌疑人,王殿海却始终高兴不起来。他发现,在众多偷盗、打架、抢劫案件中,经常可以看到未成人的身影。这些天真的孩子们刚刚迈出他们的人生第一步,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对他们的一生是多么大的不幸,对社会又是多么大的损失。想到这里,王殿海的心就像刀割一样痛。
王殿海主动承担起抚安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他结合自己从事多年治安工作的经验,提出了对待失足青少年的“五心”帮教法。即:用爱心感化、用耐心说服、用诚心帮助、用热心教育、用关心体贴。社区里有一名叫小飞(化名)的青年,从十几岁开始就跟着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在社会上混,打架斗殴屡教屡犯。小飞的父亲扯着他的脖领子找到王殿海说:“我实在管不好了,您就帮俺教育这孩子吧。”对待小飞,王殿海一不打二不骂,时常就一些小事与小飞唠家常、谈理想,教育他人活着就应活出个样子,什么时候都不能让人瞧不起。
小飞的思想发生转变后,王殿海又让他临时加入到社区联防队,通过自己言传身教让小飞树立了正确的是非观。看到小飞为找不到工作发愁,王殿海亲自做担保,推荐他到一家钣金厂工作。小飞肯干又有灵气,很快成为工厂里的生产骨干,如今40多岁的小飞已当上了副厂长。逢年过节,他总会来看望王殿海。
“能学坏的孩子都属于聪明的孩子,如果改造过来,他们都能成为社会的栋梁,比我这个残疾人对社会的贡献可大多了。”这是王殿海帮教失足青年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多年来,王殿海与大家共同帮教80多名失足青少年,先后有59名青年参加了工作,有4人参军、有3名青年成为创业小老板。在这些孩子的成长记忆中,王殿海无疑是引导他们走出迷途的“知心爷爷”。
从社区治安员职务上退下来的王殿海又把目光投到社区中的特困家庭,“什么是和谐社区?就是让最困难的家庭分享到社会发展进步带来的幸福”。
从多年的社区工作中,王殿海总结出了“十个一”工作法:电视报纸看一看,基本国策讲一讲,自家子女管一管,治安巡逻走一走,卫生绿化搞一搞,违纪青年帮一帮,封建迷信查一查,军烈属、困难户访一访,邻居不和劝一劝,意见建议提一提。如今,“十个一”工作法已在道里区基层工作普遍推广。
抚安社区有三多:困难家庭多、残疾人多、孤老寡户多。从社区治安员岗位上退下来的王殿海并没有退出他热心的事业。随着他把目光投到这些社区中的特困家庭,王殿海的工作重点从管“坏事”变成了管“闲事”。
在社区207栋居住着一户居民,父女俩都是智残人,买菜不会算账,一个月的低保金没几天就花光了。王殿海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当起了他家的理财会计,逢年过节将买好的食品送到他们家。王殿海还常年资助抚安社区里的两个贫困学生,这两个女孩子都生活在单亲家庭,上学的书本费常常不能保证。王殿海了解到情况后,买好了本和笔,在中考前分别送到两个孩子的手上,还给每人留下了50元钱的零花钱,并叮嘱她们要好好读书,有困难就来找王爷爷。
2001年至今6年多来,王殿海管的“闲事”越来越多,可管“闲事”就要花钱。王殿海每月和老伴就靠他1000多元的退休金生活。为此,他省吃俭用,不舍得为自己多花一分钱,抽烟专挑便宜的买,身上穿的灰布衫也已洗成发白的颜色。不过,王殿海对此却是毫不介意。
“我很知足,生活费够花就行了,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居民,让他们看到美好的希望,就是我最大的满足。”王殿海说,“什么是和谐社区?我的理解就是让最困难的家庭分享到社会发展进步带来的幸福。”
奉献的力量
是什么,让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遭遇不幸后,反而迸发出惊人的能量?是什么,让一个肢体残缺的人,做出令许多健康人也难以企及的事迹?
看完王殿海的故事,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是奉献他人的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让一个独臂独腿的人主动担负起社区治安员的职责,一干就是33年,面对持刀歹徒也敢于挺身而出;自己行动不便,却承担起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用爱心感化教育失足青少年;收入不丰,却出钱出力帮扶社区中的特困家庭,常年资助贫困学生,年纪越大管的“闲事”越多。
“用一生有限的时间,做终生难忘的事”。老党员王殿海简单朴实的话语,掷地有声,令人动容。这个身体残疾的老人,用自己的行动写下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字。证明了自己,也感动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