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两考”期间,各考点的环卫工人一直没闲着。与考场外焦急不安的家长形成对比,也许只有她的心情是平静的 |
东北网6月27日电 今年,哈尔滨市中、高考生11万人,而由此牵动的相关人员无以计数。“热心司机帮取准考证,交管部门开绿灯,执法部门保秩序,过往司机让通道……”在整个城市中,中、高考生一夜之间成了各部门、各行业重点优待的对象。如此“关爱”让人受宠若惊,让新考生不知所措,更让曾经的考生不解。过度关注“两考”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心理畸变,给大考降降温,还原给考生最常态的爱,这是考试后带给每一个人的思考。
考点目击:“众星捧月”好紧张
镜头一:九中门前,白发苍苍的王大娘在考生家长中格外引人注意。74岁的王大娘告诉记者,当天是陪孙子来参加中考的。儿子、儿媳虽然多次劝她在家等消息,可她不放心,在家也坐不住,最后还是决定全家人“齐上阵”。
镜头二:中考期间,记者在走访各考点时看到,几乎所有的考生都有家长陪同。家长不仅给孩子带着冰水、水果、毛巾,有的家长甚至还为孩子背着书包,一边嘱咐着一边牵着孩子的手。在学校门前卖水的老大娘打趣地说:“从背影看,还以为是送孩子上幼儿园呢!”
镜头三:25日中考第一天,记者一大早在某考点门前看见了手捧鲜花的张女士,她说早上特意买了这束鲜花,送给参加中考的侄女。到了进考场的时间,家长们有的与孩子击掌、有的还在强调着“一定要认真”、还有的家长给孩子在学校门前拍照留念……望着孩子们走进考场的背影,家长们还是不愿离去,一遍遍地做着“V”的手势。
昔日考生:过度关注有弊端
声音一:1998年参加高考,考入省属重点大学,现在省直机关工作的杨女士告诉记者:“我也是哈尔滨考生,当年在122中考试。考试的时候,母亲不放心非要送我到考场,但送了一次也就放心了。中午考完试,一边和同学聊天,一边准备回家吃饭,大家心情都很轻松。当年考试,也有考场周围禁止鸣喇叭的要求,但不像现在这样,考场外满是执法人员。”
声音二:同样在1998年考入山东大学、现在自己开了个小公司提供翻译服务的王明启告诉记者:“我们高考的时候也没有这么多人关注啊,大家考得也不错,现在工作也很好。当年考试的时候,考点离我家较远,就和几个同学提前在附近小旅店定了个房间和午餐,吃完饭还能睡会儿。现在中高考,社会关注得太多,有点近似于‘溺爱’。”对此,还有几位“过来人”表示:中高考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大事,社会确实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但考试、升学是学生的本分,如果学生连本分内的事情都做不好,还能做什么呢?同时,对学生来讲,社会、家长们越是关注,自己的压力就越大,心里装着沉甸甸的石头,怎么去发挥自己的水平?
社会学家:莫因“畸爱”伤孩子
省社科院社会学家董鸿扬说:高考、中考在很多中国人心中,认为非常重要,认为它的成败将决定考生一生的社会地位、人生命运。因此,重视‘两考’之风越刮越猛,家长和社会上的方方面面将一切服务考试的工作做到最细,“一切为考生服务”成了如今最时髦的口号,这无形中给考生增加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自力、自理能力。他建议,市民应该以非常平和、正常的心态去对待“两考”、对待考生,关爱考生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要让畸形的爱伤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