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30日电 与许多参加过1977年、1978年高考的人一样,谭敦民骨子里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尽管已年过半百,但他对生活依旧充满了激情。也许正是凭借着这种精神和劲头,谭敦民才能从上个世纪60年代那场“浩劫”中重获新生。如今,在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工作20余载的谭敦民回忆起1978年的高考时是这样形容的:我把那次高考当成了我人生的最后的一次机遇。
初中毕业被下放农村
出生在哈尔滨的谭敦民祖籍是河北,爷爷是个小商贩。文革期间,谭敦民的父亲被扣上了“逃亡地主”、“反动资本家”的帽子,全家被遣返回河北农村。那一年是1967年,初中毕业的谭敦民被派到农村接受劳动再造。“当时,我被下放到农村,要‘战天斗地’、‘改造世界观’。”生产队里的脏活儿、累活儿、危险活儿,常常理所当然地被派到他头上。
谭敦民说,在农村的10年,自己由18岁的毛头小伙子成长为28岁的沉稳男人,从来没有想过要扎根农村,“我的生活应该是另一番样子。”带着这样的信念,谭敦民始终没有放弃过学习。
一波三折圆了大学梦
1977年,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谭敦民所在的河北农村的时候,谭敦民仿佛看到了幸运女神在向自己招手。谭敦民壮着胆子找到公社教育办,要求报考大学,但公社教育办的负责人以“初中毕业不能参加高考”为由,拒绝为谭敦民报名。
1978年高考,谭敦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再次报名时,竟然意外地通过了。那一天,谭敦民哭了,等了十年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他跪在梯田的堤坝上放声大哭,这哭声中宣泄出了十年的艰辛、十年的磨难和十年的绝望。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谭敦民没告诉生产队任何人自己要考大学的事。白天,谭敦民照常下地劳动;晚上,谭敦民趴在房顶用手电照着书本学习。
谭敦民的父亲平反后回到了哈尔滨。他得知谭敦民要参加高考的消息后,给他寄来了复习材料,并在信中鼓励他,这让谭敦民大为振奋。
高考前两天,谭敦民突然患上细菌性痢疾,肚子疼、腹泻。疾病来势凶猛,谭敦民每天要去十几次厕所,人像被抽了筋似的,瘫软在炕上。就在高考当天,谭敦民的病情加剧了,吃药也不管用,等到考完所有的科目,谭敦民已经憔悴得不成样子。生产队的老队长见到谭敦民之后竟吓了一跳:“你,你怎么啦?怎么造成这样啦?”当时,谭敦民1.73米的个头,瘦得只剩下40多公斤!
不久成绩发表,谭敦民成了当地的状元,考进了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抓住机遇改变一生命运
进入大学后,谭敦民发现,许多同学和自己一样,有的是正奔三十岁的人,有的已经三十好几了。一次,在古典文学课堂上,年轻的老师说自己今年35岁,一名学生便让老师猜他的年龄,老师猜了几次都没有猜对,后来,这名同学说,他比老师还大一岁呢。在座的同学们哄堂大笑。“其实笑声里面更多的是苦涩,如果没有那场‘浩劫’,我们也不会经历那么多的苦难了。”
大学四年,谭敦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他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哈尔滨。30年过去了,谭敦民由一名教师成长为广播电台的高级记者。他陆续在国内几百家报刊杂志发过稿件,新闻作品也先后获得50多个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奖励,还出版了《唐诗名篇赏析》、《边塞小星》、《大地风云》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