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
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田可持续利用和节本增效为目标,以秸秆覆盖地表、免耕少耕播种、深松及病虫草害综合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这种耕作方式能有效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减少秸秆焚烧和温室气体排放。
保护性耕作的起源
保护性耕作起源于美国。19世纪初美国开始大规模使用拖拉机翻耕土地,数千万公顷干旱、半干旱草原被开垦成为粮田,获得了几十年不错的收成。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持续耕作使裸露疏松的农田无法抵挡大风的袭击,成千上万吨表土被刮走,沙尘遮天蔽日,形成了震惊世界的“黑风暴”(我国称为“沙尘暴”)。1934年5月的一场沙尘暴,从土地植被破坏严重的西部刮起,连续3天,横扫美国2/3的国土,把3亿多吨土壤卷进大西洋,使16万农民倾家荡产,逃离西部,不少人死于由沙尘暴引起的肺炎。
“黑风暴”惊醒了人们,推动了各种保土保水耕作方法的研究。人们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开发出了保护性耕作法和植树、种草等措施,有效地扼制了沙尘暴的再度猖獗。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