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访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首席专家高焕文
2007-07-03 09:27:40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保护性耕作对我们这块黑土地已越来越显重要。保护性耕作的现状如何、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日前,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首席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焕文来到我省,记者借机采访了他。

  记者:我国保护性耕作的现状如何?

  高焕文:目前,我国北方的辽宁、内蒙古等省、区的保护性耕作土地面积比较大,有200多万亩,占其耕地面积的3%左右。全国平均只有1%多一点,只能说刚刚起步,黑龙江省在这方面发展则更慢一点。从全国来看,只有保护性耕作的土地面积占到60%-70%的比例,才算比较理想。

  记者:您如何看待黑龙江的保护性耕作问题?

  高焕文:黑龙江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由于传统农业的过度耕作,加剧了旱作农业区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目前,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34%,近50年来,黑土层平均流失了一半,一些地方的黑土已变成了黄土,长此以往黑土地将流失殆尽。原来黑龙江不缺水,上世纪60年代时下雨后地里还需要排水。现在降雨量逐年减少,土地自然耗水严重,不久前,我到黑龙江省考察,发现有的地方已经开始打井浇地了。

  记者: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该采取什么措施?

  高焕文:根据国外的经验,控制“沙尘暴”一要植树保护荒山,二要种草保护草原,三要保护农田,只有这样综合防治才会有效。而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利用天上水、保存地下水,恢复土壤肥力,它是发展旱作农业最经济、最有效、最现实的途径。

  记者:实施保护性耕作是否与我们当前大力推广的农业机械化相矛盾?

  高焕文:不矛盾,保护性耕作不是不耕作,而是合理的耕作,也不是不用农机具,而是要用一些先进适用、节能环保的新型农机具。其实机械化技术是实现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手段,像目前已经在使用的深松机、免耕播种机、秸秆还田机等,都是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必须的农机。不过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一些传统的农机可能会逐渐被淘汰。所以说,保护性耕作也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机具结构的调整、优化。

  记者:实施保护性耕作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见效?

  高焕文:当然短时间不能见效,至少需要5年时间。像山西省连续16年实施保护性耕作,现在已形成十几公分非常肥沃的土壤层。所以说,我们要相信土地,只要我们不是人为的破坏它的通道,它自己会慢慢的恢复元气。这个过程贵在持之以恒。

  不久前农业部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实施保护性耕作开始迈入新时期。意见指出,力争在“十一五”期末,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超过6000万亩,达到北方适宜地区耕地面积的6%。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