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义工和孩子们擦拭街道围栏。
志愿者义工在医院为患者理发。乔殿利 徐大勇 摄
东北网7月5日电 6月26日中午,烈日炎炎之下,牡丹江市应届高考生王樱清淼顾不上擦掉鼻尖上渗出的汗珠,忙着招呼走出中考考场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来,喝杯水擦擦汗吧。”王樱清淼说:“作为志愿者义工,我来给师弟师妹们送上一份清凉。”
走进牡丹江志愿者义工联合会,工作人员正在忙着接电话:“你打算为一名智障儿童做志愿者义工?好,我保证今天下班前就帮你对接上!”
据介绍,自今年3月牡丹江团市委注册正式成立了志愿者义工联合会以来,全市注册志愿者义工人数累计达1万多人,3个多月来服务社会累计达3万多个小时,受益群众5万多人。
1993年,牡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近年来打造出了“扶贫互助柜台”、“小张热线”、“爱心公益课堂”等知名服务品牌。为引导更多市民奉献社会、践行城市人文精神,按照团组织“服务城市文明、城市进步、城市和谐”的有关要求,团市委今年又在省内率先推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志愿者义工”。由志愿者义工联合会作为平台,与各有关行业和单位联系,确定需要服务的公益性岗位,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示,统一招募志愿者义工按需求服务。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三级志愿者义工服务组织,即市志愿者义工联合会,县(市)区、局、高校、各专业志愿者义工协会,志愿者义工服务队(站)三级组织网络,同时为社会各级各类志愿者义工协会配备了志愿者义工注册证和胸章,统一了志愿者义工标识标志。
牡市肿瘤医院护士栾红梅,每个周末都坚持到市心血管医院做护理工作,她说:“做志愿者义工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据牡丹江团市委有关工作人员介绍,与志愿者相比,志愿者义工更注重于社会化招募,提供服务也更加趋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各级志愿者义工组织以“党政关注、群众所需、志愿者能为”为结合点,逐步形成长期项目与短期项目相衔接、涵盖不同领域、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志愿者义工服务项目体系.
围绕“城乡洁净工程”,牡丹江万名大中学生志愿者义工集中擦洗市区交通护栏活动;启动净化楼道、美化小区“清除社区牛皮癣”公益行动,200多名志愿者义工先后粉刷北方小区等40多个楼道;围绕服务弱势群体,100多名志愿者义工与留守儿童实现了“大手牵小手”……“有时间作志愿者义工服务,有困难找志愿者义工”如今在牡丹江市已成为社会新风尚。今年6月中旬,牡丹江团市委举行首批“今天我来作义工”城市公益岗位义工招募活动,准备招募8人,报名者却超过100人。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义工的行列中,也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义工精神,逐渐在牡丹江市民心中生根发芽、相互传承。牡市东安区居民唐兵以捡破烂为生,20多年里先后抚养了6名孤儿,其中三个已成为大学生。今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大女儿唐孟兵随即加入到志愿者义工队伍中,为两名留守儿童做起了“爱心姐姐”。唐孟兵说:“我要把爱心接力棒一直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