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学的视野中,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民生的改善,一个根本的理念就是“社会重建”,即在总体性社会中,重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6·25”讲话中对社会建设及其以民生为重点的强调,道出了社会重建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社会公平和正义。要在“社会重建”中推进民生的改善,迫切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社会重建,迫切需要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制度安排
目前,我们在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关系上,尚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市场主要靠竞争机制运行,而政府是靠文官机制运行,社会是靠利益协调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运行。政府、社会与市场的运行机制不同,它们不排斥市场,但又要确保公益目标的实现。因此,当政府工作更多地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领域,促进社会公平成为自己的一种基本职能时,政府与社会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政府与社会要解决经济快速增长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切实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应该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的利益调节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唯如此,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才能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的实现。可见,社会重建,迫切需要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制度安排。这意味着在市场功能分化之外,从“强政府、弱社会”到“强政府、强社会”。
二、社会重建,迫切需要搭建政府与社会合作的平台
搭建政府与社会合作的平台,是社会重建的必由之路。首先要积极推进民间组织发展与管理改革,为民间组织走向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舞台创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其次,通过加强社区公共资源整合,不断拓展社区公共服务内容,为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关系到民生的服务工作逐步进入社区搭建平台;第三,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事业,建立一种“以政府为主导,以非政府的社会工作机构为主体、由社会志愿者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良性运行和发展机制”,确保社会工作者有效地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预防问题的发生,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三、社会重建,迫切需要建立政府绩效评价机制推进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
从本质上说,政府绩效就是政府职能履行的程度和质量,而政府绩效评估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在地方政府职能更多地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今天,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和重点需要做出重大调整,以匡正以往“GDP崇拜”的唯经济指数评价的片面和失衡。彭国甫认为其结构应调整为“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业绩、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成本、地方政府内部管理”三大类指标。其中,地方政府绩效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就是其管理的公共事业发展水平和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而规范权力与开放信息是政府绩效评估的两个重要基础。通过政府绩效评价机制的建立和推进,可以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强化政府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制度安排中的责任意识,努力解决好诸如关系到民生和人的发展的教育问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住房难住房贵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以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