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体广告日渐流行。
东北网7月13日电 近一段时间,本报编辑部不断接到哈尔滨市民的反映,说眼下一些公交线路上的商业广告太多、过滥,几乎无孔不入,给乘客带来了许多不便,有些不良广告还给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记者为此进行了调查走访。“××婚纱提醒您,火车站到了!”
市民张先生每天乘坐联运某路车上下班,可最近他有好几次都坐过了站。后来他发现,问题出在了报站名上。以前每到一站,乘务员直接报出站名提醒乘客,而现在,车上的语音报站器在报站名时却加了一个“前缀”。如车开到哈尔滨火车站时,就说:“××婚纱店提醒您,火车站到了!”这么一弄,乘客稍不留神就会听不清播报的内容,很容易就坐过了站。
还有一位市民说,他所乘坐的一路联运车报站名时更啰嗦,不但报出企业的名字,甚至连地址都说了出来。如:“位于友谊路×××号的某某医院提醒您,西大直街到了!”
对公交车的这种见缝插针的作法,市民的意见很大,认为有些过分。张先生说:公交车做广告应该有一定的限度,不能影响了乘客的正常乘坐。
满眼成人广告乘客看了脸红
“一针见效,根治男女性病……”
“女性无痛人流……”
与嘈杂相比,公交车上那些涉及成人的广告内容更让一些乘客面临尴尬处境。
应该说,目前哈市大街上行驶的公交车,绝大多数车体广告的内容都很健康,设计比较精美,格调也很高雅,但还是有一部分广告、主要是医疗广告,由于属于妇科、泌尿内科的范畴,发布在公交车这样的载体上,还是显得有些刺眼。
一位市民很苦恼地说,他上小学的女儿因为每天都乘坐某路公交车,广告听多了,现在几乎都能把一些内容背下来了,让他很忧虑。
在一些公交车上,还配备了车载电视,播放的广告及综艺节目内容混乱,音响嘈杂,引得许多乘客皱起眉头。
许多人建议,公交车日常的乘客当中未成年人占很大比重,这么敏感的广告最好不要出现,以免给孩子身心成长带来不良影响。而且,有些粗制滥造的广告漆在车体的外面,在街上来来往往,也有碍观瞻,影响城市形象,有关部门最好能严加规范。
好好的站名为啥说改就改了?
几天前,家住江北的张女士到市内的亲戚家串门,对方嘱咐说,江边有终点站为“五八新村”的23路公交车,非常方便。张女士来到23路站台后却发现,这趟车的终点站名是“×××”(一家在建中的楼盘的名字),而不是亲戚说的五八新村,以为亲戚记错了,就乘了另外一路车。后来她才知道,原来23路车的线路并未改变,只是刚改了新站名而已。
许多市民都曾遇到过这种情况,已沿用了多年的站名,突然有一天就换成了某个新开业的大型超市、民营医院或楼盘的名字,让他们一时间很难适应。“好好的站名,用了这么多年大家都已经熟悉了,为啥要改呢?难道企业出钱就可以冠名吗?”市民们普遍质疑。
交管部门:这方面并无详细限定
公交车体广告,近年来正在一些城市盛行。记者在哈市一家专门代理公交车广告的公司了解到,公交广告的项目分很多种,费用大约在5000元~24000元-年不等。
哈尔滨市公交管理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介绍:对车体广告,公交管理部门并没有太多的限定,因为审批权限归工商部门,我们只是负责备案管理。但我们也要求,公交车做广告不能影响行车安全,不能影响车内卫生。
提到语音报站器夹带广告现象,这位工作人员说:这是公交管理部门与一家传媒公司合作的产物。确实听到了许多市民的反映,我们也正在考虑如何改进。
链接
2002年,上海市交通局发布了《上海市公共汽车和电车广告设置管理规定》。要求车身广告不能将车窗或车门遮挡,车辆前围(车头)以及车顶的任何部位都不允许出现广告,“车辆后围挡风玻璃设置广告的,应当采用全覆盖单向透视材料”要使车厢内的人能够看到车外的情况。
《规定》指出,整车广告应当与市容环境相协调,不得使用有碍市容观瞻和行车安全的颜色作为底色。同时,“车厢内不得播放有声广告或者散发书面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