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6日电 今天出版的《哈尔滨日报》刊发署名文章《举什么旗帜至关重要》,全文如下:
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深刻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若干重大问题,是一篇闪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的纲领性文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理论创新,为党的十七大召开确定了主题,定下了政治基调。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前夕,江泽民同志到中央党校做重要讲话时就阐明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前,江泽民同志又到中央党校做重要讲话,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并写入党章,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六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写入党章,还强调了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全面小康社会的“六个更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更加深化。胡锦涛总书记“6.25”讲话从政治上鲜明回答了当代中国走什么道赂、高举什么旗帜的根本问题,就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前夕,明确举什么旗帜的问题至关重要。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58年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9年的基本经验而得出的结论,目的是在政治上明确了基调,在思想上统一认识,在行动上更加坚定和自觉。在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前胡锦涛总书记在政治上、战略上、全局上确定这样的基调,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党和国家今后发展的主题,也是十七大的主题和基调。胡锦涛总书记在明确这个主题后,使用“两个旗帜”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团结奋斗的旗帜”。这是全世界、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庄重宣言,这是为党的十七大确定了主题和政治基调。
在当代世界上社会主义有众多思潮与流派,最为典型的有三个:
第一,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并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制度。它是邓小平同志在马列主义指导下,继承毛泽东同志的成功经验,吸取其失败所提出并付诸实践的。他提出了这个概念建构了其理论。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简言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它在理论与实践上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创新。它内涵包括着两个层面: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理论、基本实践,它要求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价值理念,坚守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基本制度和基本道路。二是中国特色,它要求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运用要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而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凸现中国社会主义的独特的特点、方式和经验,深打中国的烙印。正如邓小平同志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通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理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是在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上的伟大创新,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又一次制度化,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是引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面伟大旗帜。29年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已证明它的真理性、科学性。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前进,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说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继承与发展,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在中国仍将胜利发展,这是党在政治上、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我们党的十七大将沿着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表明了我们党在理论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肯定和发扬,在政治上并没有放弃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和伟大胜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面旗帜指引下,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以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苏东的社会主义道路与模式,即“斯大林模式”。苏东剧变后,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一些人认为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的失败,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苏东模式其实质是违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种“模式”,其失败而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的失败,而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历史与实践证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基本原则、基本理论、基本价值上与科学社会主义相悖的,并不符合苏联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实际。这种模式在经济上,追求单一的公有制,排斥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市场经济,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上高度集权,强调人治,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忽视民主与法制的建设,特别是拒斥党内民主和党的民主集中制;在文化上也高度集权,忽视先进文化建设,往往以行政权力裁决理论上、学术上的争议,拒斥发达国家的先进文化;在生产力发展上,没有很好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更没解决好民生问题,致使人民群众无法享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民族关系上,人民群众以俄罗斯的大民族主义对待弱小民族,没有做到民族的平等和和谐发展,没有处理好民族关系,在党群关系上,苏共没有充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利益,长期不搞党的先进性建设,苏共脱离甚至忘记了人民,结果被人民所抛弃。总之,几届苏共党的领导人没有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特别是没有高举列宁主义的伟大旗帜。因此,在苏共建党88年、执政74年时,先亡党后亡国,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走向了失败,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了低谷。苏联剧变这一血的教训从反面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真理性、科学性,目前,以制度形式出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显示了巨大的活力,无限的生机,浓浓的优越性。证明了胡锦涛总书记为十七大确立的主题和基调是科学的,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制度在创造性的发展,人们在共建中共享这一制度的资源。
第三,民主社会主义模式并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现在有人把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相提并论甚至混同两者的区别。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是对目前社会思潮中的出现的抬高、夸大民主社会主义,认为恩格斯晚年放弃科学社会主义,并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成果,贬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否定和批评。纵观苏共的历史,戈尔巴乔夫在苏联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模式走不通时,曾试图用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来挽救。特别在其后期,戈尔巴乔夫在党的旗帜上打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口号,结果人道的、民族的社会主义加速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崩盘。民主社会主义绝不是什么灵丹妙药。而中国共产党人尽管照搬了苏联的模式,但立足中国实际进行了改革,在改革中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制度形态。民主社会主义就其实质说是一种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潮,它是以唯心主义的多元论和实用主义方法为指导,为改良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目前,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欧洲大有市场,并形成了“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推行一整套的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的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资本主义国家民众的物质生活,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权力结构和阶级差别,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固有弊端,仅是在制度层面下,体制上的修修改改。当然,我们也并不否认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有一些可供我们学习、借鉴的东西。但它并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也不是最广大人民所要求和希望的制度形态,我们决不能混淆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经过29年的实践,它已制度化,并已深深扎根在中国大地上,尽管还有一些不完善之处,但这些年国家的巨变,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强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证明这一制度的巨大生机和旺盛生命力,已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证明为科学的真理。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在这一科学的制度安排引导下中国社会、中国人民一定会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中国共产党一定会赢得更多、更广泛的执政资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理论链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
1982年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已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1987年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高度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始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强调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继找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1992年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已的路。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
——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