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8月1日电 学费!学费!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接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往往是悲喜交加……
今年秋季国家将实施新的资助政策,我省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年增加高校贫困学生助学奖学金1亿多元,资助贫困学生人数将突破13万人,每年资助面将达到高校全部学生的25.3%
为了接受记者的采访,王淑芩特意跟老板请了假,当我们谈到她正在读佳木斯大学口腔医学院的女儿时,她的眼睛充满了神采,话语中多了自信。“现在总算有亮了。”再过四年,她的女儿季海宁将结束医学院的学习成为一名口腔医生。当初,女儿考上大学时,由于凑不够学费,全家人一筹莫展。然而正是鸡西市政府颁发的3000元奖学金,使季海宁的大学梦没有因为学费而破灭。现在的季海宁一边打工一边上学,不仅挣到了生活费还能攒钱交学费。而王淑芩夫妇尽管还过着清贫的打工生活,但总感觉生活是幸福的、有奔头的。
考出去的鸡西学子要奖励,那些来鸡西读大学的孩子也需要物质支持。“鸡西是个比较偏远的城市,来这里读书的孩子很多都是贫困家庭的孩子,像我们鸡西大学,1/3的学生都是贫困生,这部分学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援助。”鸡西大学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目前国家和省的相关规定,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可获得国家或省奖学金,品学优良的贫困生可获得国家和省助学金的奖励,国家奖助学金分别为年奖4000元和1500元。据鸡西大学财务处处长张琦介绍,2006年,鸡西大学有38人获得了国家奖学金,53人获得省奖学金,另有1700人获得校奖学金,801人次获得校、省、国家助学金。
张艳芬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也是鸡西大学2005~2006学年获得奖学金最多的学生,7000元的各种奖学金(包括4000元的国家奖学金),比她家年收入的两倍还多,比她当年的学费还高出1200元,高出的部分足够她半年的生活费了。比起17岁就外出打工的妹妹,张艳芬是幸运的,考大学那年,她先是通过学校的绿色通道,先拿一半的学费,另一半缓交。通过学校的勤工助学中心,她顺利找到家教的工作,一年后,她又拿到了国家奖学金。如今,即便谈到贫穷带来的种种苦难,张艳芬也是微笑着的,对于未来她已早有打算。
据统计,在全部高校在校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难以维系正常学业的贫困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25%左右,人数约为10.7万人,其中:特困学生占5%左右,约2.17万人。“近些年来,我省努力加大对高等学校的投入力度,截至2006年底,省属高校财政拨款规模已达14亿元,比扩招前的1999年增加了近7亿元。”
省财政厅教科文处处长高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我省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奖、贷、助、补、免’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
2004年国家实行助学贷款新机制以来,我省积极推进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制定了《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实施细则》,对我省原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进行了相应调整。截至2007年2月底,省中行和农行两个经办银行共发放助学贷款2.7亿元,资助贫困生3.4万名。省财政拨付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1762万元。我省2007年部门预算已安排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2344万元,预计将资助3.7万名贫困生完成学业。
与此同时,我省设置贫困学生资助资金,并逐年加大投入力度,以扩大资助范围。几年来,共有近2万人次的特困生得到救助。截至2007年初,我省在部门预算中设置的高校助学奖学金专项资金规模已达2866万元,每年能够资助2.89万名贫困学生,结合国家补助我省助学奖学金,每年可资助贫困学生5万多名,可以缓解我省11%的贫困学生学习和生活困难问题。
今年秋季国家将实施新的资助政策,我省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年增加高校贫困学生助学奖学金1亿多元,结合国家奖助学金补助,资助贫困学生人数将突破13万人,每年资助面将达到高校全部学生的25.3%。此外,我省各高校充分落实国家从高校学费收入中提取10%的资金用于资助贫困学生的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了校内贷学金、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的资助工作。
今年,我省结合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在省级教育部门预算中逐校落实了国家有关从高校学费收入中提取10%的资金继续用于贫困学生学费减免政策,共安排了资助资金2.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