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60年栉风沐雨 千尺井下著华章
2007-08-03 09:11:28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张广栗 王玮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3日电 从建校初的鸡西市恒山矿的几间平房,发展成为拥有14.7亿元固定资产的花园式学校;从只有几十名学员,壮大成为现有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2万余名在校生;从为煤炭生产进行启蒙教育的培训学校,发展成为以矿业工程为特色,多学科共同发展的知名学府……60年栉风沐雨,黑龙江科技学院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因煤在贫患中诞生,因煤在曲折中成长,因煤在奋斗中壮大。黑龙江科技学院的莘莘学子们,用智慧与赤诚照亮了千尺井下的漆黑煤层。

  莘莘学子挑大梁千尺井下著华章

  “有煤炭的地方,就有黑龙江科技学院毕业生的身影。”这既是自豪的表白,更是铮铮的誓言。这句话的背后,蕴藏着多少动人的故事?这句话的背后,上演着多少动人的场景?

  张凤武教授,一部黑龙江科技学院的“现代史”。当他在1979年迈入黑龙江科技学院的大门时,刚刚16岁。从一名大学生,成长为现在的副院长,张凤武亲眼目睹了黑龙江科技学院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这其中,也有他贡献的一份力量。

  学院始终与煤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张凤武教授说,从建校之日起,学院就把为煤炭工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重任掮在了肩上,以“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精神作为立校之本、兴校之源、育人之魂,多年来已向国家各行业尤其是煤炭工业输送了4万余名毕业生。

  黑龙江的煤海矿山打上了黑龙江科技学院的深深烙印。张凤武说,我们的毕业生像种子一样播撒在星罗棋布的矿山井下,有的已成为专家、学者,有的担任了重要领导职务,有的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科技学院毕业生中,现有26人在黑龙江四大煤矿集团中担任副厅级以上领导职务,有342人担任矿长、厂长、总工程师。科院人用自己的头颅和汗水挺起了我省煤炭工业的脊梁。

  走进黑龙江科技学院,触摸其快速发展的脉搏,聆听其奋发向上的足音,作为我党建立的第一所煤炭学校,经历了三次重大转折。每一次,他们都把为煤炭工业发展殚精竭虑视为己任。

  ——1978年,学校复建本科后,将专业扩展到了地下采煤、煤矿地质与勘探、矿山机械制造、矿山机械化、矿山电气化等专业,并围绕“学煤爱煤、献身煤炭事业”大力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到矿山去,到煤炭生产一线去,绝大多数毕业生奔赴矿山生产一线建功立业。

  ——2001年,正在筹建新校舍之时,学院思煤炭行业之所想,急煤炭大省人才匮乏之所需,进一步扩充煤类本科专业,形成了以煤为特色的从资源勘查、开采、深加工到矿山经济管理、环境保护等完整的专业群。

  ——2003年,一座现代化的新校园在风景如画的松花江畔拔地而起。学校主体迁到哈尔滨后,仍然坚持“更名不改姓”的思想,在外延发展的同时,内涵建设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升。2003年,在省政府的主持下与我省四大矿业集团签订了每年培养400名本科生的“对口单招、定向培养”协议,缓解了人才急缺的大问题。

  黑龙江科技学院不仅把课堂设在校园内,更在千里煤井、基层矿山开设课堂,创造性地开展人才培训工作。几年来,培训了煤矿主要管理人员、安全工程技术人员、安全监管人员和注册安全工程师4788人次。根据煤炭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无法脱离岗位而又需提高素质的现状,他们组织煤类专业教师深入到省内四大矿业集团,开展送服务上门活动,通过举办中短期技术培训、学历班等形式,为省内四大矿务局培训人员600余人。

  漆黑的煤炭是黑龙江科技学院深埋在心中的永远的圣火。“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的办学精神,是学校文化绵延不绝、薪火相传的不竭源泉,是激励师生员工献身教育事业、创造辉煌奇迹的生命之魂,是引领学校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把科研做到矿山把论文写到井下

  在黑龙江科技学院,宋虎的名字如雷贯耳。然而,记者却已无法与这位令人尊敬的教授面对面交流。今年4月15日,周日,宋虎在研究所突发心脏病去世。作为电信学院的院长,他带着对学院未来的憧憬,永远地离开了他所钟爱的事业。

  这个被煤矿企业亲切地称之为“老中医”的教授,不管哪个煤矿企业的电力与电控系统出了问题,只要他到场,立刻“手到病除”。精湛的业务和全心服务区域经济的精神使他成为矿山自动化方面的专家。

  一次,鹤岗矿务局电镀总厂找到宋虎老师,想改造该厂赖以生存的电镀电源控制系统。由于是濒临倒闭的企业,工厂只能拿出24000元改造费用。尽管没有什么效益,宋虎老师还是接下了这个改造项目。随后的40天内,他带领课题组成员设计、安装、调试,不分昼夜。在全部完成现场安装调试后,这家企业重新恢复了生机。

  还有一次,鸡西矿务局滴道煤矿因主井直流提升机电控系统改造出现问题,造成停产。矿务局领导立刻到哈尔滨找到宋虎老师。宋虎带领课题组3位老师,对整个系统做了一次大手术,排除故障6处之多,使提升机又重新投入运行。从到达的当天中午12点到第二天下午1点,宋虎和他的助手在26米高的井塔上整整连续工作了25个小时,中间只和现场的技术人员、工人在井塔上吃了一次馒头和咸菜,又在当天晚上乘火车赶回哈校区。

  宋虎老师的学生、电信学院办公室主任苗雨动情地说:“宋虎老师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信念,没有丢弃过自己的责任。他的精神、他的人格魅力是永远激励年轻人奋勇前进的动力。”

  一个宋虎走了,却有着更多的宋虎在前行着,奔跑着。

  或许是经常下井搞科研的缘故,安全工程学院院长吴强少了一分文弱,看起来更像一名在井下摸爬滚打的矿长。一年中有多少时间在井下度过,他自己也说不清。和煤矿安全打交道,吴强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由他牵头的瓦斯防治与利用研究学术梯队,4年来潜心于预防矿井瓦斯灾害研究和煤矿瓦斯的综合利用研究。吴强说,他们的工作就是通过高精尖技术,把危险的瓦斯变成可利用的资源。

  在安全工程学院的宣传廊上,记者看到了这个科研团队获得的厚厚的科研证书。安全工程学院学术骨干人人都有科研项目,15名教师获得了32个专项资质证书。目前,安全工程学院瓦斯水合物实验室是国内外唯一开展水合物技术预防瓦斯灾害和瓦斯固化储运研究的专业实验室。它所取得的开创性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专家认为,这个研究方向“有望开辟出避免瓦斯爆炸及煤与瓦斯突出的新途径。”

  搞科研不仅要耐得住寂寞,更要有坚韧不拔、知难而进的顽强意志。黑龙江科技学院的教师们把科研课题做到了千尺井下,把攻关论文写到了煤海矿山。

  人们无法忘记这些名字:景海河教授参与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并分别在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大项目上应用,孙广义教授等人完成的“煤矿巷道支护新技术”每年为鸡西矿业集团的9个煤矿创造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副院长张凤武说,“十五”期间,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190项,获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213项,发表论文3854篇。

  “厚德博学,强吾兴邦”。这是黑龙江科技学院的校训,更是其安身立命之本,兴旺发达之源。

  黑龙江科技学院的学生们在上实践课。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