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一切为了教育的明天 哈师范大学全力打造人才工程
2007-08-06 09:34:4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裴璐 王彦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6日电 今年的夏天格外地炎热。刚下飞机的哈尔滨师范大学人事处处长顾不得半个月的旅途劳顿,风尘仆仆赶往学校,向领导汇报此次博士后引进工作的情况。

  人才资源作为高校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核心竞争力,哈尔滨师范大学始终将其摆在优先发展的首位,在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综合打造人才工程,即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优秀人才,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以便最终全力以赴培养未来人才。今年学校再次制订了详细的引进人才计划,出台优惠政策,科学设定岗位,在人才投入上加大力度,经费由原来的每年1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

  在这次的博士后招聘过程中,一位中科院高能物理专家有意落户哈师大,但他担心学校能否为其配备价值近百万的科研设备。校领导了解情况后当场拍板,“只要你能安心在哈师大发展,100万的设备我们上。”专家被感动了。理化学院化学系青年教师张旭,是学校2004年从中国科技大学引进的一位优秀博士,年仅32岁就被哈师大破格晋升为教授。短短3年间,张旭在校主持多个国家级重点项目,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及教育部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项资金资助,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有6篇为第一作者,成为学科后备带头人。

  不仅引进人才,哈师大还非常重视对现有人才的培养。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哈师大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宋文教授,1994年赴波兰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1997~1999年在波兰科学院系统研究所做博士后工作,因科研成绩突出回国后被多所重点高校争聘,然而,宋文一一婉言谢绝。他深有感触地说,“是哈师大培养了我,我的心留在了母校。”

  种种措施的实施,既保证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又使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得到优化。目前,哈师大在岗博士68名,在读博士117名。“建设一支高素质、团结进取、富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是学校科学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校党委书记张少杰如是说。

  哈师大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更确切地说是离不开一个个优秀的人才梯队。俄语系就是这样一支队伍,16名教师中有11位博士,4名教授,8名副教授。他们专业素质高、科研能力强,即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俄语生源锐减的情况下,依然放弃个人利益,坚守在教学科研岗位,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仅2006年就获得8个省部级科研项目。该系硕士学位点从无到有,发展为现在的4个硕士学位点;成立中国俄语水平认证中心;通过与俄联合培养副博士研究生,使学科向国外学界延伸……2007年俄语教育研究中心,被评为黑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只有一流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润,非一流之归”,正是所有教师共同的执著与追求,拼搏与汗水,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也正是这样的哈师大人,擎起了龙江师范教育这面旗帜。

  多年来,哈尔滨师范大学紧密结合我省基础教育现状,把践行“面向基础教育”的着力点放在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上,为我省基础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就在今年的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上,由于哈师大毕业生素质高,普通话好,语言表达能力强,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突出,以及务实、敬业等优秀品质,受到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等地用人单位的欢迎。

  据黑龙江省基础教育中心2004年统计,黑龙江省普通中学共有教师149472名,高中教师共有32648名,其中师大毕业生占58% ;初中教师有116824名,其中师大毕业生占42% ,全省中学教师中共有骨干教师82555名,其中师大毕业生占总数的62% 。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局王斌这样评价哈师大毕业生:“思想政治过硬,爱岗敬业,工作稳定,虽然很多毕业生去的时间不长,但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成为校长、年级组长和教学骨干。”清华附中语文高级教师王武镝这样说:“清华附中的教师中,哈师大毕业生绝对是一流的!”黑龙江省重点中学牡丹江一中王尔兰校长曾说:“哈师大的毕业生约占我校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哈师大的毕业生来我校工作我们双手欢迎。”迄今,哈师大毕业生中有6人获“全国优秀教师”殊荣;1人获“全国十佳优秀教师”称号。

  在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今天,哈师大的毕业生用他们的素质与能力向社会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二十一世纪,谁拥有先进的人才团队,谁就拥有崭新的明天。哈尔滨师范大学全力打造“人才工程”,实施“以人为本,人才强校”的战略,朝着一流师范大学的目标迈进。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