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7日电 八一前夕,驻守在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自治乡的边防某部通信连指导员刘军龙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的特快专递,打开一看,是鄂伦春族少年吴翰文的考试成绩单:语文94分、数学92分……看着小吴的成绩单,刘军龙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爱心无限助花蕾
边防某部驻守在大兴安岭深处,与十八站鄂伦春族自治乡毗邻而居。2003年9月,刘军龙带领连队官兵到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中心学校打扫卫生时,无意中听该校老师讲,鄂伦春族优秀学生吴翰文因交不起学费辍学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天下午,他就把官兵们自发捐助的500元钱送到了吴翰文的手中。家境贫寒的吴翰文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复学机会,学习非常刻苦,以大兴安岭地区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成为当地鄂伦春族群众的一个骄傲。吴翰文的母亲王秀平欣慰地对记者说:“孩子很争气,知道自己求学不易,这学期在全年级400多名学生中考了21名,得了1000元的奖学金。”
近年,在该部官兵的资助下,25名鄂伦春族辍学儿童先后重返校园,其中有17人顺利考入上一级学校就读。
鄂族乡亲的“文化老师”
部队政委刘玉明告诉记者,部队视驻地鄂族群众为亲人,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开展了扶贫工程、捐资助学工程、文明工程、平安工程和应急工程,全力给予鄂伦春族群众以帮助。
由于历史和地域原因,不少鄂族群众缺乏科学知识,缺少文化素养,处在文盲、半文盲状态。加之长期过着游猎生活,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有的不善料理家务,有的不太讲究卫生,有的饮食不注意健康。面对这种情况,他们首先在帮助鄂族群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方面下功夫。先后为鄂族群众举办了3期文化补习班,帮助学科学、学文化,使38名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的鄂族群众达到了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他们还定期为鄂伦春小学开放电教室,帮助他们学习信息化知识,为部分鄂族群众办理了图书证,满足他们阅读的需要。该部还通过广播电视、板报墙报、文艺演出等形式,广泛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法律知识,不断提高鄂伦春族群众的文化素养。
为彻底改变鄂伦春族群众贫穷落后的面貌,帮助他们尽快走上文明富裕之路,该部充分发挥部队的优势,想方设法引导鄂伦春族群众脱贫致富。该部组建了义务宣传队,每月25日都到鄂伦春族群众中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并让大学生干部担任鄂伦春族群众的业余文化教员。
官兵为鄂族乡亲谋财路
针对有的鄂族群众不善治家理财的问题,部队和地方党委、政府一道,帮助和教育鄂族群众要“花好手中钱,吃好盘中餐、备好院中柴、储好日用品”,引导他们实行计划开支,不乱花钱,把剩余的钱存在银行,厉行勤俭节约,不浪费一粒粮食,自己动手,上山拣柴,搞好储备,经常储备一些日常的生活必需品,像个过日子的样儿。他们还积极组织学雷锋小组定期帮鄂族群众买粮、劈柴、处理家务活。并组织了10名干部家属同鄂族妇女开展“姐妹互助”活动。帮助布置房屋,手把手地传授烹调技术及缝纫技术、护理老人等知识。经过不懈的努力,如今,绝大多数的鄂族群众掌握了治家理财之道,过上了有秩序的生活。
该部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鄂伦春族群众中传授园艺技术,先后举办了三期培训班,培训骨干27人,印发种植、养殖技术资料900多份,使全乡一半以上的群众掌握了高寒地区大棚蔬菜的种植技术。
鄂伦春族群众的桦树皮工艺品,纯手工制作,非常精致,市场空间广阔,但由于受专业水平的限制,加上在设计上缺乏新意,往往卖不出好价钱。部队领导一方面协调工艺品专家到现场指导,提高产品档次,一方面发动官兵帮助搞好产品宣传,联系销路,使桦树皮工艺品远销内蒙古、辽宁、广东等地。
61岁的郭宝林老人被称为鄂伦春族“最后的猎人”,是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善做桦皮船和桦树皮工艺品,老伴葛小华也是个中行家,夫妇俩提起边防官兵,都赞不绝口。“这么多年来,领导和战士们可没少帮助我们,我家做的桦树皮工艺品越做越好,越做越精,离不开部队的支持啊!”
![]() |
图为鄂伦春族老人将桦树皮工艺传授给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