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8月15日电 凭借着先进的农业机械和作业方式,黑龙江垦区创造出了世界一流的劳动生产率,创下了中国农业的新纪录。2006年,黑龙江垦区农业职工人均生产粮食35.4吨,高于英国、法国等部分发达国家人均25吨的水平。
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黑龙江垦区始终坚持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己任。1978年以来,垦区利用世行贷款、补偿贸易、自筹资金等方式,大批引进和购置世界先进农机装备和国内农业机械,逐步装备了垦区所有农场。到2000年,垦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位居国内领先水平。
经过“十五”以来的发展,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有了长足进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从2004年开始,垦区启动了新一轮的现代农机装备工程,集中从国外引进了一大批在保护性耕作、节约能源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的大型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了200个现代农机示范区,实施以大马力农业机械为载体的精准农业。截止到目前,垦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已达93.3%。
在建三江分局七星农场的农机停放场地内,记者见到一排排大中小型农机具整齐地排列着。七星农场副场长薛成说:“现在进行播种、施肥,大马力拖拉机只要到地里走一趟,一次完成,并且还能根据地块的高低、土壤肥力和湿度,自动进行变量播种、施肥。职工们对这些先进机械都很认可,纷纷出资购买,最贵的一台大马力机械已超过280万元。”
目前,黑龙江垦区的农业装备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截止到2006年末,垦区拥有农用机械总动力472.3万千瓦,农用大中型拖拉机3.43万台,农用飞机31架,形成了从田间到场院、从地面到天空的中国最大的农业机械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