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孤残儿生存状态调查 让“枯萎的花朵”重新绽放
2007-08-16 14:30:55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军 彭溢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16日电 在我们的社会中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或父母双亡,或被家人遗弃,有的从小就与病魔抗争,他们比其他孩子更需要社会的关爱。日前,记者走进我省三家儿童福利院和一个“孤残儿童镇”,对这些孩子的生存状态进行调查

  弃儿增多福利机构缺口大

  黎明前福利院门口的一声啼哭,意味着福利院又多了一份子。我省孤残儿童增速很快,截至目前共有8000余名,然而,全省6家儿童福利院仅有床位不足2000张,上千名孩子被收养在救助站、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等地,孩子接受不到应有的教育,不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

  2日,在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处,记者看见一个弃婴时吓了一跳,他的头顶部比脸部大两倍,眼睛半睁着。明水县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男婴是去年11月,明水县第二医院的护士在本院捡到的,当时他出生才一个月左右,因患有脑积水,头颅比一般的孩子大。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将男婴抱回家抚养,并为他起名“祝健康”。没想到孩子的头部越长越大,他便抱着孩子到哈尔滨看病,医生说手术费得2万元,他根本付不起这笔费用,无奈之下将孩子送到了省民政厅。按照地区收养原则,省民政厅把这名男婴送到巴彦儿童福利院救治、抚养。

  像祝健康这样因残疾被遗弃的婴儿,在我省6家儿童福利院收养的孤残儿童中占了一半左右。7月的一天凌晨三四点钟,哈尔滨市儿童福利院的值班人员就在院门口发现了三名被遗弃的婴儿,这三名婴儿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据哈尔滨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王雪云介绍,像这样被不明人士直接送到福利院的婴儿,一年能有十多个。还有一些孩子是被遗弃到火车站、客运站、医院等公共场所,然后被送到儿童福利院的。这些孩子绝大多数都患有脑瘫、唇腭裂、肢体残疾等疾病,有的被送来时已经是奄奄一息。今年4岁的渺渺被送到福利院时只有三个月大,患有脊膜膨出症,整天趴在床上哭。由于脊膜连着大脑,如果脊膜破裂,渺渺就会有生命危险。福利院紧急联系医院救治,把渺渺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哈尔滨市儿童福利院承担着8区11县(市)孤、残、弃(婴)儿童的养护、教育、康复、医疗、培训等,目前在院儿童300多人,仅去年一年就新增了80名左右,但福利院仅有200张床位,孩子的生活空间明显不足,福利院便将其中150多名孩子送到哈市的“孤残儿童镇”家庭寄养。

  据了解,我省共有巴彦、牡丹江、佳木斯、讷河、哈尔滨、大庆6家儿童福利院,收养的近2000名孤残儿童仅占全省孤残儿童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余6000多名孤残儿童有的由亲属抚养,有的家庭寄养,有的甚至生活在救助站、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等地。

  目前,我省正在新建鹤岗儿童福利院,计划对讷河、哈尔滨市儿童福利院进行改造、扩建。根据民政部每个地级市建有一所儿童福利机构的要求,我省计划到2010年基本实现这一目标,重点是争取项目立项、机构的设置、人员编制和经费的落实。

  记者走进哈尔滨市儿童福利院,一个做过唇裂手术的小女孩走过来,向记者伸出双手,记者蹲下来问:“要我抱吗?”她点了点头。记者将她抱在怀里,她笑了。没有一个孤残儿童不渴望家庭的温暖。如何给孤残儿童一个温暖的家,成为我国儿童福利事业探索的方向之一。

  给孤残儿童一个温暖的家

  没有一个孤残儿童不渴望亲情、渴望家庭的温暖。他们幻想着有一天,爸爸、妈妈会奇迹般地出现在他们面前,将他们带回属于自己的家。当记者走近他们时,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在哈尔滨市儿童福利院一间特训教室内,记者看见十余个孩子正在接受康复训练。坐在最边上的小男孩,头顶两条手术过后的疤痕清晰可见,看见老师伸手来扶他,他就高兴地从椅子上站起来,用不稳的脚步在地上走来走去。老师说,他是脑瘫患儿,已经作了两次手术,现在恢复得比较顺利。

  一个抱着毛毛熊的小女孩坐在窗前,她是不久前被父母遗弃的,才一岁多。老师走过去亲切地对她说:“叫妈妈”,令记者惊讶的是,小女孩立刻露出笑容,漂亮的酒窝里盛满了幸福,甜甜地叫了声“妈妈”。

  当记者要离开教室时,一个两岁左右的小女孩走到记者跟前,她的唇上有明显的疤痕,是唇裂手术留下的。她向记者伸出双手,记者蹲下来问:“要我抱吗?”她点了点头。记者将她抱在怀里,她笑了。

  给孤残儿童一个温暖的家是我国儿童福利事业一直在探讨解决的问题。为满足孤残儿童的生理、心理的需求,巴彦儿童福利院在英国儿童救助会的帮助下,于1999年在我省最先建立了家庭供养模式,即单元式家庭养护。在男生楼和女生楼里,共住着19个家庭,每个家庭有五六个孩子。

  2日,记者走进巴彦儿童福利院女生楼,发现这里和一般的居民楼没有什么两样,每层楼都有两户家庭。在一楼的一家,家中的3个女孩正坐在客厅看电视。这家的“妈妈”告诉记者,她们家有五个女孩,因为学校放假,其中两个被亲属接到家中玩了。家里有两间卧室,推开一间两人卧室,五彩的床单,翠绿缀花的窗帘映入眼帘。像很多这个年龄的青少年的卧室一样,床头和墙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当红明星海报,令人眼花缭乱。今年14岁的艳艳正在读初一,本学期期末考试考了班级第五名。她说:“这里比小时候大家都住在一起要好,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就像自己的家一样。老师会像妈妈一样辅导我们学习,去学校给我们开家长会。”

  巴彦儿童福利院副院长李长娟告诉记者,该福利院负责收养伊春市、绥化市所辖区县及巴彦县等地的孤残儿童。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符合民政部要求的家庭寄养条件的家庭很难找。因此,院里对大部分孩子实行了家庭养护。每个家庭都有由院里老师担任的“家庭妈妈”,负责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等,一直负责到孩子出院。这样,孩子与老师之间特别容易建立起感情,可以培养他们的家庭观念,为孩子将来回归社会、回归家庭打下基础。

  哈尔滨市儿童福利院2006年开始开展“爱如四海,营造家庭氛围”活动,福利院70多名员工,每人都与一两个孩子结成对子,对求上进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关爱。每逢节假日他们都带孩子回家,或去游乐园玩,告诉孩子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只有好好学习才有出路。

  从挽救一个残障儿童的生命,到使其康复,接受教育,国家要投入大笔的经费,福利工作者要倾注大量的心血,孩子本身也要付出超乎常人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努力。如果孩子成年后不能就业,流浪社会,救助的宗旨就不能真正实现。孤残儿童就业需要社会的接纳。

  孤残儿童就业呼唤社会援手

  “孤残孩子出院、就业是目前儿童福利事业面临的最大难题。”省民政厅副厅长赵天鹰认为。据统计,我省儿童福利机构每年约有40名左右年满16周岁的孤残儿童未能升入高中或专科、大学继续学习,且因缺乏职业技能,他们离开儿童福利机构后,很多在社会流浪,一些青少年沾染了小偷小摸等恶习,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赵天鹰说,针对这一问题,省民政厅从2004年下半年起,以省民政干校为依托,建立了孤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设置文化课和机械加工、服装裁剪、汽车修理、美容美发等职业技能课程21门,学制三年,毕业后达到考核标准可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目前,省孤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已招收4期学员,每期适龄孤儿70人左右。培养孩子掌握一技之长,出院后能在社会上立足。

  小美是我省建立孤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以来众多受益者中的一位。小美十岁左右被送到巴彦儿童福利院时患有小儿麻痹。在国际医疗合作项目的资助下,小美做了手术,她本想术后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但由于先天性骨质疏松,手术后愈合很慢,走路仍然踮脚。之后,在福利院老师的鼓励下,小美抱着希望,又作了一次修复手术,小美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康复训练,但事情总是难遂人愿,小美走路仍然没能达到自己理想的效果。从此,她变得沉默寡言,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到了出院的年龄,她觉得穿衣、吃饭都没有保障,说什么也不肯出院。老师一给做思想工作,她就哭。2005年,福利院送她去省孤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学习裁剪,经刻苦钻研,她掌握了设计、裁剪服装的手艺。老师说她在乡镇开个小店,养活自己已不成问题。有了手艺的小美开朗了许多,以前对旁人不管不问的她,回到院里就帮助老师照顾弟弟、妹妹们。学成的小美今年在哈西服装城找到了工作。她自信地说:“我现在不怕出院了,我出去能活了”。

  但仍有一些残疾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很难就业。目前哈尔滨儿童福利院就有六七个18岁以上的孩子没有出院。哈尔滨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的同志说,为给特殊的孩子找工作,哈尔滨市儿童福利院办过“爱心活动日”,联系企业,为孩子就业搭建平台,但愿意接收残疾人的企业少之又少。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就业需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希望社会能给这些孩子更多的关爱。

  据了解,为更好地发挥税收政策促进残疾人就业的作用,我国于今年7月1日实施了《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新政策解决了过去民营、外资企业等不能享受有关税收优惠的问题,规定我国各类所有制企业,安置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和精神有残疾的人员达到一定数量,均可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只要“月平均实际安置的残疾人占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比例高于25%(含25%),并且实际安置的残疾人人数多于10人(含10人)”就可以全面享受增值税和所得税优惠。

  巴彦儿童福利院的残疾儿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老师说,这样的训练需要每天坚持进行,孩子每天的进步是微小的,但如果隔几天没有训练,孩子就可能回到原点。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