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中国青年科技奖冰城入选者风采录
2007-08-17 15:28:55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王剑青 张素梅 张旭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图片说明】陈化兰

 

【图片说明】陈忠林 

 

【图片说明】刘守新

  防治禽流感奉献青春———访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 陈化兰

  2004年以来,我国内地及周边国家相继暴发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在这场与禽流感的战斗中,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陈化兰,在第一时间对来自全国不同省、市的800余份疑似样品进行严格科学的检验检测,及时确诊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81起,排除17起,分离鉴定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100余株,对疫情的及时有效控制起到了关键作用。

  日前,陈化兰因在科技方面的突出贡献,入选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3日,记者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采访了她。陈化兰很忙,一边忙着实验室里科学研究,一边还要作为农业部的特派专家参加国际间的交流合作。目前在她的主持下,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建立了系统、完整的中国大陆禽流感病毒种毒株资源库及其流行病学信息数据库,并对我国禽流感病毒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基础研究。

  陈化兰说,除了工作,她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实验室是她呆得时间最长的地方。很多人觉得常年在实验室里搞科研,对于女科学家来说生活一定很枯燥,陈化兰却不这样认为。她说,搞科研也是一份工作,只要投入,只要对它感兴趣,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从2004年春节过后,禽流感病毒相继暴发,陈化兰和她的实验室在整个禽流感防治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该实验室是目前国内唯一有权对禽流感病毒进行最终鉴定的研究机构,各地检测站点发现的每一例可疑禽类发病样品,都必须送到陈化兰的实验室,由她做出终裁性的诊断。

  陈化兰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的禽流感研究在基础研究和疫苗上属于国际领先水平,她和同伙们研制的H5N2、H5N1两种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在我国禽流感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5年初,已累计推广应用60亿羽份,极大提高了我国防控禽流感的能力。

  说起自己获得的很多荣誉,陈化兰看得很平淡,她说,自己从未停歇过,一直都很忙碌,也没有时间去回顾从前走过的路,只想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向前走。

  陈化兰1969年生,甘肃白银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农业部动物流感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理事。

  研究方向为禽流感病毒跨种属感染及其致病性的分子遗传与分子致病机制。她是我国最早禽流感病毒(AIV)基因工程疫苗分子诊断及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者之一。她主持的农业部动物流感重点开放实验室是目前国内唯一有权对禽流感病毒进行最终病毒分离鉴定的研究机构,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动物流感监测网点实验室之一。

  奋战在水质监测第一线———访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忠林

  在学生们的眼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陈忠林平和安然、一派谦谦君子之风。尤其是在哈尔滨水污染期间,陈教授带领50多名学生昼夜奋战在水厂,从容不迫地担负起水质监测的一线指挥工作。他应对危机与挑战时所体现的从容与淡定,来自于丰厚的学识及对理想、事业的孜孜以求。

  陈忠林的家乡在“彩云之南”的云南昆明,他出生于风景秀美的群山深处。虽然从小生活条件很艰苦,但陈忠林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人生目标的努力追求。他在位于大西北的兰州大学求学七载,获得硕士学位。1993年,成为我国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第一位院士李圭白先生的博士生。从那一年起,他来到了哈尔滨,开始走向水处理研究的前沿。至今已有15个春秋———从山区走到城市,从学生走向教师,最后成为教授。

  在学生印象中,陈忠林几乎永远是与实验室“泡”在一起,取水样、做实验、分析、测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复合氧化饮用水除臭理论与工艺技术”,国家“863”计划重大水专项中“氯/氯胺消毒技术优化”分项研究,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不胜枚举……一项项成果、一次次奖励,就在这踏实、安静、周而复始的“实验”中孕育、生成、开花、结果……陈忠林成了名副其实的“水专家”。

  2005年底,哈尔滨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水危机。从刚刚得知消息的那一刻,陈忠林就率领50多名学生,携带着专用设备奔赴水厂,走上治理污染的前线。20多个日日夜夜,每天24小时连续监测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悄悄记录着师生们辛勤的工作。在这段日子里,陈教授更是废寝忘食,日夜奔忙。为了怕学生们冻着,他还自掏腰包,给学生们买来军大衣。当全市在政府承诺的期限内恢复供水时,他和学生们流下了兴奋的泪水。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暴露出的城市供水系统的脆弱、经济发展与环保投入之间的差距,让陈教授陷入了深深思考。建立与健全符合时代要求的城市供水系统应是当务之急,他正为此而不断求索。

  陈忠林1997年获哈尔滨建筑大学市政工程学科博士学位;1998-2000年,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学科博士后。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从事受污染水的化学处理科研教学工作,在受污染水的复合药剂预氧化除嗅味污染理论与技术、低温低浊水强化混凝理论与技术等方面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

  用科技来提纯生存环境———访东北林业大学教授 刘守新

  “我们国家有最好的资源,是活性炭出口第一大国,但都是低水平生产,做不出最好的炭,制作成本又比国外高很多,限制了广泛应用。我就是要结合光催化技术,把加工成本降下来,使其大规模用于环境净化,治理污染。”东北林业大学刘守新教授说。作为现任中国林学会活性炭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守新在研究“功能物质炭吸附材料的开发及活性炭的光催化再生”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

  在采访中,刘守新教授介绍说,目前,他结合光催化技术研制出的光再生型活性炭,在其吸附达到饱和后,不需其他步骤,直接在紫外光照射下即可完全实现原有功能,从而大大延长活性炭使用寿命,使生产成本有效降下来。现在城市中存在大量废气、废水,里面含有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对此进行有效处理至今都是一个环保难题。大规模使用光再生型活性炭,可以有效吸附这些有害物质。比如说,城市生产生活产生的毒性很大的废水,把光再生型活性炭放进去后,经阳光照射,不断进行吸附与再生,最终废水就会达到排放标准。

  刘教授说,虽然活性炭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应用,但其使用量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相差非常悬殊,目前国内在活性炭的使用上,相当于把活性炭当作工艺品摆在室内观赏的水平,离规模化应用还差很远。他的研究成果,会降低加工成本,加速其大规模应用。

  对家乡的热爱,是刘守新研究的动力。2003年SARS肆虐的时候,他主持研制出的SARS病毒杀灭DSA催化剂,能有效杀死SARS病毒;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期间,他当时正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做高级访问学者。了解到哈市急需活性炭来净化饮用水后,他立即帮助联系到活性炭运往哈市。刘守新表示,他希望用“功能炭”加上阳光,来营造一个蓝天碧水、空气清新的城市。

  刘守新35岁,东北林业大学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生物质炭吸附材料和光、热催化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主持完成和在研国家自然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博士点基金、省青年基金等14个项目。作为项目骨干参加完成“863”等项目6项。主要科研成果包括:活性炭的光催化再生及TiO2/xAC复合高效催化剂合成;TiO2光催化剂的纳米Ag团簇担载改性;高品质活性炭的工艺与设备研究;难生物降解污水的光催化治理;SARS病毒杀灭DSA催化剂的研制;膨胀珍珠岩阻燃装饰天花板生产技术。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