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8月18日电 贾鹏飞站在十几米高的哨所瞭望塔上,静静地望着缓缓流淌的黑龙江水,江对面是一个俄罗斯小镇。他是这个位于中国版图上最北端的哨所的哨长。
贾鹏飞的父亲早年就战斗在这个有“神州北极”之称的黑龙江漠河边防线上,后因在一次车祸中保护战友而英勇献身。从小在部队长大的贾鹏飞,对这里有种特殊的感情。
父亲去世时贾鹏飞年龄很小,他说对当时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了,只是依稀记得父亲有时候回来会给他带玩具,有时候还带当地老百姓给的野味。
“我17岁时,妈妈问我,‘愿意当兵么?’我说,去就去吧,我从小体格单薄,爱生病,当兵正好锻炼一下。妈妈当时哭着同意了。”
2000年12月,贾鹏飞入伍,并申请来到父亲待呆过的地方。为了尽快适应部队生活,连队每次跑5公里,别人跑一趟,他知道自己身体底子薄,就要求多跑两趟。经过不懈努力,他取得了8米高墙攀登10秒、400米障碍1分35秒、安排的专业技能科目均为优秀的好成绩。2001年以来,因为刻苦努力,贾鹏飞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团优秀士兵标兵,被省军区评为学雷锋标兵,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并被保送到军校学习。
来到哨所工作后,贾鹏飞说:“这里的山、水、树都没变,执勤、站岗都一样,只是生活保障比以前强多了。”
随着视频监控系统和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的使用,减轻了战士们执勤巡逻的压力,哨所的内外生活设施也不断改善。但是哨所常年寒冷如冬,夏季只有半个月左右,最高温度也不过20摄氏度,夜里只有10摄氏度左右,而且昼长夜短,白昼可达19小时以上,环境依然艰苦。
贾鹏飞说最难熬的时候是雪地潜伏时,在雪地里一趴就是4个小时,不能点火,不能走动,只好过一段时间,赶紧起来跺脚,揉揉眼睛。
“战士们的手、鼻、耳经常冻伤,除了抹冻疮膏,当地老百姓告诉我们把辣椒用水煮开后,用热气蒸冻伤处,这样能好得快。”贾鹏飞说,有时候他们熬姜汤驱寒,或者踢足球、在室内打乒乓球活动取暖。
寒冷、艰苦的环境没有使贾鹏飞退缩。“爸爸在部队干了很多年,有了一番自己的事业。尽管我不知道自己会干成什么样子,但一定会努力去做。”贾鹏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