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9日电(兰亚军 记者高长利) 近几年,庆安县在水稻生产中实施以“小池变大池、小棚变大棚、小苗变大苗”为内容的“三小变三大”工程,提高了水稻标准化生产水平,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水稻种植向现代农业迈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县农委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庆安县有2.5万亩水田变成了方条田;建高台育秧大棚5000栋,插秧面积15万亩;建育秧温室9000平方米。目前,全县110万亩水田有80万亩变成了方条田,高台大棚育苗面积达到100万亩,两段式育秧面积5万亩。“三小变三大”工程的实施,今年可增产粮食1.3亿公斤,为农民纯增收1.5亿元。
庆安县广袤的田野上,稻花飘香,育苗后的大棚随处可见,星罗棋布,里面或是种着大豆、或是种着蔬菜。在丰收乡丰年村集中育苗基地,今年新建的200栋高台育苗大棚十分壮观,正在为大棚内小苗锄草的农民李有平向我们介绍说,他家今年建了三个大棚,4公顷多水田都可使用大棚育的苗,大棚育苗同小棚比每公顷能增产1500公斤;由于建了大棚,今年育苗都用的是秧盘,抛的秧,一公顷能省6个工,节省资金480元,现在水稻已开始抽穗扬花,估计每公顷产量能达到8500公斤,比插秧增产1000公斤左右,大棚育苗就是好。在丰收乡,党委书记司丙文向我们介绍说,今年这个乡新建大棚600栋,大棚总数达到8000多个,全乡水稻都实现了大棚育苗。他说,全乡50栋以上的大棚育苗基地就有3个。
“两段式”育秧技术可增产30%左右,水稻每公顷产量达10000公斤左右。建一个标准育秧温室需投入3万元,土木结构的也得8000元。由于农民地少,一家建一个温室不可能,几家合建有的农民又不愿意。为破解建温室难题,我们看到这个县创新了多种模式。久胜镇毛营屯农民马龙方在自家屋内的炕上进行第一次育秧,11个自制的秧盘育苗可插1公顷水田,他爱人向我们介绍说,啥费用也没有,就是3至4天上下挪动一次,明年他家的2公顷水田都在屋内搞第一次育秧。久胜镇久扬村农民张永春,利用自家50平方米砖结构的猪舍盖上塑料布建起育秧温室,20几头猪的体温就满足了温室育秧的温度,他说,3月15日便可在利用猪舍建的温室中下种,4月中旬就能移栽,他所育的秧苗今年插秧1.5公顷。2005年,丰收乡农技人员成立“农技服务股份联合体”,建温室育秧后向农民出售,今年这个联合体建温室1720平方米,可插秧50公顷。今年,全县各种类型的温室育秧面积10.5万平方米。
过去,庆安县由于水田土地不平,池小埂子多,不仅造成土地资源浪费,更不利于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为此,庆安县大力推进以平整土地为内容的方条田建设,今年方条田面积达到了80万亩,由于减少了池埂,可增加绿色面积4万亩,增产粮食2000万公斤。方条田建设,还使各种先进生产技术得以推广,今年,这个县推广机插面积25万亩,节水控制灌溉面积50万亩,抛秧、摆栽面积55万亩,又为农民增加了不少收入。
在推进“三小变三大”工程中,这个县对农民不强迫、不命令,重点抓好典型引带和政策扶持。全县树立各类典型1260个,每年秋天通过举办田间展览的方式,让农民眼见为实;农民每建一个大棚县里补贴30%,乡镇补贴20%,近三年,县乡共投放“三小变三大”工程各种补贴5000多万元;建起市以上龙头企业13家,农民生产的优质水稻被龙头企业高价签订产销合同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