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23日电 22日,哈尔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稽查支队来到多家大型超市检查食品安全,检查中暴露出超市管理的一些漏洞。如在超市内现场加工的食品,包装袋上标异地厂家厂址销售;售价几千元的海鲜产品,所用QS质量认证标号竟然查不到,疑似作假。
22日上午10时30分,记者随质监稽查支队执法人员来到家乐福超市会展中心店的食品区域,对正在加工销售的熟食、海鲜、蔬菜等食品进行检查,发现多种商品标志不清。如一种名为“丹特牌蜂蜜柚子茶”的食品,瓶子上标注的全是韩文,看不出产品的配料和食用方法。一种紫菜产品的生产日期是印制的,按照国家要求,生产日期必须是戳记或者手写,才能证明日期准确。
随后,当执法人员走到一处现场制作烤紫菜的柜台时,加工者正在将烤好的紫菜装袋,执法人员发现,包装袋上的厂址是“沈阳协农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超市管理人员解释,这种产品的原料来自该厂,加工由超市负责。执法人员指出:按照规定,产品包装上的厂址就是最终生产地,如果超市负责加工,那必须注明由超市生产,否则消费者食用后出现问题,难以追究责任。
上午11时30分,记者又同执法人员来到南岗大福源超市,检查中发现,在超市海鲜干货区域,大量产品都由“大连北海明珠商贸有限公司”生产供货。执法人员对这些产品上标注的QS认证号码进行查询,得到的结果为“查无此号”。执法人员称,一种可能是该产品审批手续过期,没有进行更新;另一种是根本没有审批成功。超市管理人员致电询问该供货商,供货商回答,该厂正在申请QS认证,目前处于审批过程当中。执法人员认为,正在审批过程中,就不可能获得审批号码,因此怀疑供货商有作假嫌疑。记者注意到,此供货商在超市销售的产品涉及海参、干贝、烤虾、鱿鱼丝等,最贵的干海参价格达到2080元一盒。
对于检查不合格的产品,两家超市都采取了主动下架,马上更正的措施。质监稽查支队负责人介绍,通过此次检查,暴露出大型超市的管理存在很多漏洞。主要问题是超市对供货商的生产资质监督不严,入场门槛放得较低;超市在经营当中对产品标志、国家标准不够重视,影响了消费者对产品的知情权,使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遇到不少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