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29日电 黑龙江省农科院针对部分县市出现的特大旱灾,积极推广科技抗旱措施,通过多项科技手段减轻农作物后期灾情,有效减少了重大灾害带给农民的损失。
从8月份开始,省农科院各主管院长、牵头所一把手亲自带领各学科专家组成的科技抗旱服务团分赴34个县市。各科技抗旱服务团与各县市主管领导一起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踏看旱情,对各县市旱情进行综合分析,谋划减灾措施。全院共投入实物,资金50余万元,派出专家2000人次,领导深入一线150人次。通过专家的调研,在抗旱关键期提出了以科技为主的抗旱措施,并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当前旱灾情况及其科技对策的紧急报告》和《关于干旱对我省粮食生产影响的调查报告》,为全省的抗旱工作在技术上起到了指导作用。
科技抗旱服务团在各地利用开展电视讲座、农业“110”信息热线、发放宣传单,村屯广播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农民树立抗旱夺丰收的思想。帮助农民算好经济效益账,坚定抗旱信心。绥滨对作物受灾程度每个作物分了三类,配以相应的技术措施,在有效投入的范围内,确保粮食产量不减。集贤县针对严重干旱造成大面积玉米雌雄花期不遇近乎绝产的情况,提出了用人工辅助授粉提高玉米结实率的方法,受到农业部及省领导和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严重的旱灾面前,科技园区的科技显示度得到充分展示,各种先进生产技术取得了十分显著的增产效果。克东、嘉荫等地,将科技博览与抗灾自救结合起来,宣传科技种田的结果,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意识,促进农业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科技服务团还鼓励农民发展二三产业。庆安积极组织乡镇自救,农业损失副业补,动员并技术辅助农民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劳务业、加工业。富裕引导灾户养牛抗灾,鼓励农民大力发展以奶牛产业为主的替代产业,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
针对后期生产管理,省农科院组织专家提出了科学的补救措施,减少灾害损失。指导各地防病虫害、防倒伏,促早熟、防早霜和秋涝。由于专家组采取相应的抗旱技术措施科学、得力、实用,效果明显,提出的各项技术措施和方案已迅速推广,这些技术在干旱期间及干旱结束后,对迅速恢复农业生产,减少绝产面积,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