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日电 在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论述“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时说,城市化进程中,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单霁翔说,一位哲人说过,“了解过去的一千年,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今后的五百年。”不幸的是,正处于强烈发展激情中的城市,包括众多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历史性城市,都无一例外地以规模化和形式划一的模式,扩展着原有的城市规模。这样这些城市就失去了与其它城市之间的区别,失去了其固有的文化特征,也失去了这个城市的“根”与“魂”。
单霁翔说,每个时代都在城市的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使城市成为一个民族的记忆载体。而在城市化加速进程中,问题也接踵而至。单一中心的规划布局,造成历史性城市的中心区功能过分聚集,导致交通、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状态愈发恶化;不少城市的规划设计抄袭趋同,追求大规模建筑群和大体量建筑物,导致“千城一面”,一些历史性城市和街区,正在被庞大的新建筑群所淹没;旧城开发造成“建设性破坏”;建筑设计缺少文化内涵,建筑的民族传统、地方特色不断失落;不合理利用使文化遗产受到伤害,日益加剧的“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严重影响了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
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这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失去记忆的城市无论如何都不会是我们理想中的城市。如果仅仅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城市的文化价值,必将极大地影响“文化城市”的生存,属于“文化城市”重要载体的文化遗产就无疑会受到威胁,传统文化和特色的消失也就势在必然了。城市规划当然要考虑功能与发展的问题,但不是惟一要考虑的问题。现在,城市规划应更加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破坏现象又屡屡出现。城市现代化不仅仅意味着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更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有了这样的共识,就必然引发人们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竭力保护原有文化传统与特征的渴望与努力。
单霁翔认为,如果我们不是将“功能城市”与“文化城市”相对立,如果我们在历史性城市的规划中,充分考虑到城市的文化特点,将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作为城市形象的基础,文化遗产就不会被看作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中无可替代的重要财富,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