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一个都不能放弃--记延兴小学省级优秀教师魏桂玲
2007-09-10 05:31:31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刘铁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编者按:当收获季节的脚步如期而至,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从无知稚嫩到激情少年再到风华正茂的生命历程中,老师,都是最值得我们尊重和感恩的人!在第二十三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除了尊敬,让我们衷心地对老师们说声:节日快乐!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个老师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似曾相识的身影……今年37岁的魏桂玲老师,经常与同行说:“既然是我的学生,就不能让他掉队。”面对班上80%的农民工子女,魏老师放弃了休息时间,与孩子和家长进行心灵的沟通,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感受到她的爱,在爱的氛围里健康成长。从魏桂玲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师德的崇高和伟大,这也正是一名教师的真正魅力所在。她是爱与和谐的传播者,愿我们的城市出现更多的魏桂玲!

  东北网9月10日电 天已擦黑。把孩子们一一送走后,魏桂玲疲倦的脸上难掩内心的忧虑:彭东东的座位上已经空了两天了。她急匆匆地扎进暮色里,去学校附近市场的水果摊儿上堵东东的家长……

  这只是魏老师平凡工作里最平常不过的一幕。从教14年里,无论酷暑严冬,无论风里雨里,她的家访从没间断过。

  泥泞崎岖、低矮成片的棚户区,尘土飞扬、机器轰鸣的建筑工地,喧闹熙攘、叫卖声不断的农贸市场……这里,就是魏老师经常出入家访的地点。学校900多名在校生中,有700多孩子的父母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大部分都在工地打工或在市场摆摊儿,孩子经常随着父母四处迁徙。

  家长忙于生计,对孩子学习不太重视。每次家访时,魏老师最常说的话是“即使将来孩子砌砖、卖菜,也要做同行业中出类拔萃、令人敬佩的人,不要放弃对孩子的教育。”

  “既然是我的学生,就不能让他掉队”……就是这样“一个也不能放弃”的朴素想法,让延兴小学省级优秀教师魏桂玲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农民工孩子的身上,默默地付出着、奉献着、收获着……

  把辍学的孩子拉回课堂

  打工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孩子的上学地点就在哪儿。

  “学不学文化不重要,只要在学校混到16岁,能跟着爹妈一起干活儿就行了”。在一些农民工家长眼里,魏桂玲不是老师,而是看护孩子的保姆、阿姨。魏桂玲也从不奢求家长能在孩子的学业上“帮一把”,“只要把孩子送来上学,就很感谢家长了”。

  开学快一个月了,孙喜旺的座位始终是空的。给他父亲打电话:欠费停机。

  孙喜旺的父母是外来务工人员。13岁的他原本该上初中了,现在才上小学四年级。4年中,随着父亲打工地点的不固定,孙喜旺在延兴校频频转入转出。有时十几天,有时一两个月。

  多方打听,终于弄清孩子的下落:被家长带着去工地打工了。

  第二天一放学,花了3个多小时,一身疲惫的魏老师终于找到了位于香坊区省气象台附近的建筑工地。在简陋的工棚里,蜷缩在角落里的孙喜旺见到魏老师,愣了一下后,眼泪刷地流了出来。

  “魏老师,孩子就不去上学了,再大一大,和我一起砌砖”……

  “孩子以后干什么,我管不着,但是现在得和我回学校上学。”

  “上什么学!在工地,他能混口饭吃。上学!家里没人,谁供他吃饭?”

  “我供,只要你让他上学。”

  魏老师执著与坚定的一番话把家长给将住了。第二天,孙喜旺来上学了。

  魏老师深深理解家长为生计奔波的艰辛,也同情孩子四处迁徙的困境。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她每天从家里带两份饭,供着孙喜旺的一日三餐,直到孩子父亲从工地回来。

  期末单项测试,当孙喜旺捧着满分的生字、计算机试卷给父亲看,大字不识的父亲竟不敢相信,激动地给魏老师打电话:“这小子还真给我争气,喜旺将来是我家最有文化的人了”。他向魏老师表态,“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儿子继续读书,父母素质不高,不能再让孩子遭人白眼了,要用知识来改变孩子的命运。”

  用宽容与耐心帮助“淘小子”

  在很多人眼里,李炳林是个身上有很多坏习惯的“淘小子”。

  “摊上这么个孩子,每天学校、家长告状的电话就没断过,电话一响,我的心都突突。”家长无助而焦虑的眼神打动了魏老师,她同意接收了这个从外校转来的孩子。

  李炳林果然顽劣得要命———课堂上,不停地做怪动作,搞恶作剧———课堂乱了,学生散了,科任老师告状不断。全班56名学生,55名家长联名要求把这个孩子转出四年四班。

  魏老师陷入深深的沉思:他是一个没有养成好习惯的孩子,这种状况也一定折磨着他自己。他不缺少大声斥责,缺的是耐心、宽容与爱心。应该想办法让他从心底信服我,我有责任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

  为了帮助李炳林,魏老师每天多了一项工作:每堂科任课时她都站在教室门外陪着李炳林上课。当二目对视时,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包含了老师对他的信任“你能行”、“你能坚持做到”……

  这时的魏老师刚刚做完乳腺肿瘤手术,一天站下来,人像散了架子似的。可魏老师这一站就是半年。而李炳林的表现则反复无常。每当这时,魏老师都会帮他整理凌乱的衣服,安抚被他欺负的同学,清洁被他弄花的墙壁,修理被他破坏的桌椅,表扬他的每一次进步,呵护着他日渐形成的自尊心……

  一次魏老师外出学习,李炳林在操场上撞伤了几个孩子……晚上,魏老师把怕挨打的炳林送回家,耐心地做着他爸爸的工作,又带着炳林去看望受伤的同学。夜幕中,很少流泪的炳林哭了。

  在爱的氛围里,李炳林成长着、变化着———安静听课已成为习惯,挑逗同学打闹成为历史。今年他被选为学校武术队成员,在刚刚举办的哈市硬笔书法大赛中还获了奖。

  妈妈的爱好是“睡觉”

  为了不影响自己带班级,又能兼管儿子,魏桂玲在儿子上小学那年,做了一个常人不能理解的决定:放弃让孩子到学区内一个不错的学校就读,跟着她进了当时各方面还很薄弱的延兴校。

  家长的工作都是流动的,不能按时接孩子放学,魏老师就陪着孩子蹲在家门口等着打工的家长回来。

  胡同口、夜色中,魏老师的家访经常是默默地等待着。而此时,身边的儿子一边啃着面包、喝着矿泉水,一边站在路灯下背诵课文……

  一次,魏桂玲儿子的班级调查“妈妈的爱好”。诚实、天真的孩子毫不犹豫地写上了“睡觉”———因为每当妈妈回到家里的时候,常常是一头倒在床上,累得无力跟他和爸爸说上一句话。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孩子,魏老师的教学字典里永远都不会有“放弃”二字。14年来,她所带的班级都是学校德育和学习标兵。然而,她自己的儿子,今年却因成绩不理想而选择了重读一年。

  去年12月初,魏老师的父亲突发心梗,住进了211医院重症监护室。当时恰逢孩子期末复习阶段,魏老师坚持白天给孩子上课,晚上匆匆赶往医院护理父亲。

  今年1月,父亲永远离她而去了。她的泪水中充满了留恋、感激与遗憾。她仿佛看到了父亲那张慈祥的脸,耳边又响起每次匆匆去医院时父亲常说的那句话:“我身体很好,你工作忙,不用总回来看我。”

  父亲去世的3天后,魏桂玲回到学生中间,把父亲的激励化作对学生无私的爱与奉献中。

  学生的进步使她感到欣慰

  刚从师范学校毕业那会儿,魏桂玲打心底不愿参加同学聚会。交流中总有一丝失落:她教的学生没有名校孩子那么优秀,家长的职位也不那么显赫……

  14年里,魏老师与这些朴实的孩子朝夕相处,用辛劳和智慧换来了他们身上可喜的进步和家长观念的转变,魏老师又感到无比的充实和自豪。

  今年中考前夕,魏老师曾教过的一个孩子家长来学校找她:“孩子要报志愿了,是报三中还是师大附中,魏老师给我们拿拿主意”。家长这种发自内心的信任,让魏桂玲感到莫大的欣慰。

  双休日里,魏老师总爱到家长摆摊的市场转转。出摊的家长总是热情地递上几个苹果或桃子,表达他们对魏老师发自内心的感激。而她曾教过的那些曾经的“淘孩子”,也常来学校看魏老师,汇报他们的进步与成绩,朴实的小脸上流露着真诚的感激与爱戴。

  “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也牵系着城市的明天”,魏桂玲,在平凡的岗位上实践着不平凡的师爱价值,托起每一名学生美好的未来。

  在工地上找回濒临辍学的农民工孩子,用耐心与宽容帮助被人放弃的“淘小子”。从教14年,延兴小学省级优秀教师魏桂玲用爱与责任诠释着朴素的信念———

责任编辑:刘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