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龙江制造业全面升级 鸣枪起跑急需航母型龙头领航
2007-09-13 09:02:31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玮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13日电 刚刚通过的《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决定》明确提出,发展壮大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四个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要抓住关键领域,瞄准高端前沿,提高重大技术装备成套化、高技术化和国产化水平,建成国家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

  如此宏图伟业,令装备制造业群情振奋。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有理由有责任擎起装备制造业这杆大旗。然而,放眼全国,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装备市场上如火如荼地进行。要想抢占装备制造业的制高点,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业内人士指出,振兴装备制造业,要做的事有许多。但眼下,打造航母型龙头企业,无疑是装备制造业走向振兴的破冰之举。

  龙头企业并非高枕无忧

  在哈尔滨,没有人不知道“三大动力”。这个给共和国带来强劲动力的3家企业,如今以“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的崭新形象,成为装备制造业的一支劲旅。哈电站集团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电站成套设备出口基地,发电机、电站汽轮机和电站锅炉生产均居国内第一位。

  哈电站集团是我省装备工业龙头企业的缩影。一重、哈飞、哈轴,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企业,在我国装备制造业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正是因为这些知名企业汇聚,我省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十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

  然而,正在蒸蒸日上的装备工业并非高枕无忧。“领跑者”们的迅疾脚步仍无法掩盖这样一个事实:兄弟省市装备工业跨越式发展的速度已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尽管龙头企业订单频增,企业的日子好过了,但装备制造业远未达到“筋强体壮”。

  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2005年,我省跻身“中国机械工业销售收入百强”的企业仅有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和哈尔滨轴承集团公司等3家企业,分别居第2位、第58位和第86位。进入“中国汽车工业销售收入30强”的企业仅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一家,居第16位。比较之下,全国装备制造业大省江苏省进入“百强”的企业高达20户,几乎是我省的7倍。

  在数量上没能抢先,质量上同样无法乐观。我省进入机械100强的3户企业销售收入的总和仅相当于头魁企业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的40%,其中名列二甲的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的销售收入仅及上海电气集团公司的32.34%。我省入围全国汽车工业销售收入30强的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销售收入仅相当于排头兵企业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的4.34%。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树民说,我省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大而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对整个行业的带动力不强。领跑者乏力,整个行业的发展速度也慢了下来。

  不仅如此。由于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原因,我省装备制造业这颗耀眼的明珠正在渐失其往日光彩。“八五”以来,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速度在全国的位次逐渐后移,由1990年的第5位移至“十五”末期的第19位左右。反映装备制造业规模的经济指标,如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资产总额、产品销售收入,我省在全国各省市中位居19左右;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如利润总额、总资产贡献率、资产利税率、工业增加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在全国处于21——26位。2005年,我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占全国装备工业的1.22%、0.90%和0.46%,销售收入仅相当于辽宁的26.47%、上海的10.95%。

  严酷的现实如此急迫,唯有跃马扬鞭,加快发展,才不辱使命。

  期待配套产业“相配”

  我省深厚的工业底蕴令一代又一代黑龙江人充满骄傲。“一大重型”、“二大机床”、“三大动力”……这些闪亮的名字写在了共和国工业发展史上。令人遗憾的是,我省并没有围绕着这些优势行业形成区域的产业群,也就是说,配套企业跟不上龙头企业的步伐,不仅配套企业没有发展,最终也使龙头企业的脚步慢了下来。

  我省一些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在国内处于技术前沿,有的甚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所需配套件自然有很高的技术标准,但省内多数配套企业加工基础薄弱,技术设备落后,产品成本高,配套协作的技术水平难以适应主机厂对配套产品加工质量和精度的要求。比如说,近在咫尺的哈飞汽车项目。本地零部件生产与南方相比,在技术含量上存在很大的差距,许多配件从外地运到厂区后,其价格还比本地价格便宜一倍多。哈飞公司老车型省内配套企业110家,配套额占采购额的61.7%,而当赛马车投产后,随着汽车生产档次的不断提高,能为之配套的企业只剩下6家。

  此外,我省装备制造业企业仍在沿袭“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形式,产品所需的零部件加工大多由主机厂企业内部完成,产业专业化分工程度低,这对配套企业的发展也有一定负面影响。像一重集团,齐一、二机床等企业,在生产主机的同时,又生产普通配套件,甚至螺钉也要自己生产。这不仅抑制了配套企业的发展,也极大地限制了龙头企业做精做强的发展步伐。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树民介绍说,国外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已从以“硬件(生产)”为中心脱身出来,向以“软件(服务)”为中心的、具有综合工程能力(产品+服务)的产业转变,即“交钥匙”工程。服务范围包括从市场调查、产品开发或改进、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直到产品的报废、解体或回收的全过程,涉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然而,我省绝大部分企业仍以简单的出售设备为主,为用户企业提供的服务也仅仅限于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技术人员的培训上,缺乏成套的解决方案,基本没有具备将主机、辅机以及工艺系统、物流系统、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集成的企业,缺乏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的供应商。

  在振兴过程中,关注装备制造业中的优势企业、龙头企业勿庸置疑,但发展的目光同样应圈定与之同样重要的配套企业、配套服务。只有配套产业与龙头企业比翼齐飞,一个地区的产业集群优势才会凸显。

  研发投入严重“贫血”

  技术工艺落后是制约我省装备企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企业设备陈旧,固定资产新度系数低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骨干企业齐齐哈尔第二机床集团公司的加工设备平均役龄达25年,大大高于国内平均15——20年的水平,其固定资产新度系数仅为55%,比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

  国外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对科技创新投入不惜重金,新产品研发投入一般占企业销售收入的10%左右,有的甚至高达20%以上,并且承担了产品和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工和装配、系统集成、销售、服务及产品报废后回收再利用的全过程,因而牢牢把握着产业的技术制高点。

  我省装备制造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长期投入不足,严重“贫血”。据了解,在研发投入方面,我省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近邻辽吉两省。2005年,全国研发投入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23%,我省仅为0.75%,比全国平均值低0.48个百分点。同年,全国研发支出平均增长率为27.2%,我省仅为8.1%,比全国平均值低19.1个百分点,排在辽宁和吉林之后。一般企业的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1%,像哈电站集团这样的龙头企业的研发投入也不到销售收入的3%。

  专家认为,投入不足必然影响自主创新成果的产出。由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必然导致装备制造业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上缺少后劲。长此下去,我省装备制造业便会失去发展的强劲动力,自然无力与发达地区抗衡。

  龙头企业怎样挺起脊梁

  9月4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在沈阳开幕。制博会站到了中国乃至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风口浪尖。这里云集了急于进入中国、开拓新的发展空间的跨国公司巨头,也荟萃了渴望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提升自身潜能的国内企业。每家企业都在心底暗暗叫劲: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春天来了。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制博会是一扇窗口。我国装备制造业大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之快令人瞠目。我省能否搭上这列发展的快车?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树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应重点扶持装备制造核心企业,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重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脊梁。打破部门和地域界限,协调和推进东北区域内重点企业强强联合,打造一批能参与国际分工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企业。我省在国家特别是东北区域中,应充分挖掘优势大企业的潜力,在区域企业整合中借势加快发展。比如,可以依托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组建世界一流的电气设备集团公司。依托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整合东北地区其它重型机械企业,组建大型重机集团。推进哈尔滨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重组和整合,加快与国外跨国公司合资合作步伐,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李树民特别强调培育具有重大技术装备总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提高我省重大装备的成套化水平。他说,应发挥我省在发电设备、重型装备、大型和超大型数控机床等重大成套装备制造业方面的优势,瞄准设备成套设计和项目总承包的方向,大力扶持一批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和全程服务为一体的大型工程公司或系统成套公司,使其初步具备为用户提供成套解决方案的能力。同时,鼓励骨干企业积极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逐步缩小在工程服务等方面的差距。支持企业参与国内、国际的重大工程项目承包,并努力成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总承包商,到国际上采购所需的成套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实现真正的“以市场换技术”,促进企业成套化水平的根本性提高。

  只有龙头企业高昂龙头,才会带动全省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正在振兴途中向前奔跑的黑龙江人,正以一种时不我待的急迫心态,实践着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之路。重振装备制造业的雄风,无疑是其中最为壮丽的景观。我们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8月4日,由哈电集团生产的我国首台百万千瓦机组定子发往江苏泰州,这是哈电生产的国内最大容量的超超临界汽轮发电机。记者苏强摄

 

  龙煤集团安全系数提升。记者邵国良摄

 

  北大荒北绿食品公司做大做强冻鲜蔬菜产业。陆文祥 黄宗革摄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