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关注困难家庭住房 棚户人家:盼动迁怕动迁
2007-09-24 11:36:18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高天赋 吴利红 邵国良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24日电 近日,记者来到了哈尔滨市香坊区的一个棚户区。这片棚户区隐藏在一片高楼中间,低矮的房子连成了一片,每排房子前后都各接了一间,使房与房间的过道仅一米宽,露天厕所和垃圾点都设在胡同口,散发着异味。

  在胡同里,记者见到了在这里住了49年的迟老太。她说,这里是哈尔滨装卸公司家属房,她19岁嫁到这里,那时这片大部分是平房,由于是单位建的联排房子,都很规整,街道也宽敞,后来人口越来越多,各家在房前和房后都接了房子,再加上总也没有人管理,才变成现在这样。

  就是在这个杂乱的棚户区里,她生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先后给两个儿子娶了媳妇,并看着两个孙子出生,女儿也在这里出嫁;也是在这里,老伴和大儿子辞别人世……现在,迟老太和大儿媳、大孙子、二儿子一家三口生活在这2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

  虽然已是9月,外边的阳光还很足,但一进迟老太的家,还是感觉到一股寒气。进门是一间不到7平方米的房间,摆着两张床,她和孙子的,剩下的空间不到三平方米。紧挨着迟老太的屋子是大儿媳妇的房子,只有一张床,没窗,进屋就得开灯,一台电视成为显眼的摆设。二儿子的屋子在另一侧开门,屋子也只有10多平方米,就是这样一个20多平方米的房子,住了老少三代6口人。

  迟老太告诉记者,她早上和中午都烧火取暖了,但是房子特别潮,三伏天每天也得烧把火,暖和一下。进了9月,在屋里就得穿毛衣毛裤了,冬天怎么烧火屋子都不暖和,再说因为没钱买煤,烧的少,就更冷了。

  迟老太介绍,在这个胡同里,她家条件还不是最差的,不久前邻居王俊兰家天棚突然掉下来,屋子里还往外返水。王家人口比她家还多,老少四代住了7口人。看着周围的棚户区都盖高楼了,她也非常盼望这一片棚户区扒了,自己能住上楼房,但回迁的房子太贵了,就是回迁也买不起。迟老太的邻居们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盼动迁,还怕动迁,盼着快点动迁改善居住条件,还怕动迁之后买不起房子。

  近些年,我省及哈尔滨市针对棚户区、危房的改造力度比较大,仅哈尔滨市就改造了顾乡屯、道外二十道街、道外南七道街等棚户和危房,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美丽的楼群。然而在城市的一些边角旮旯,在高楼大厦的夹缝里,在人们视线不愿触及的地方,部分棚户区仍尴尬地存在着,生活在棚户区的居民内心矛盾地等待棚户区的动迁,期盼着住上新房的那一天。

  “三迁户”,离城市越来越远

  三迁户?记者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没明白是什么意思,听人解释说:就是动迁一次,买不起楼,继续买平房,再动迁的人家。日前,记者在香坊区化工路信义村,见到了从道里区十五道街“三迁”到这儿的李友朋。

  李友朋前年花了三万元买的这个平房,面积不到20平方米。屋内虽阴暗倒是整洁,不大的院子内堆满了李友朋捡来的木头、纸箱子等杂物。

  李友朋的爱人身体不好,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一个儿子正在上高中。李友朋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单位效益不好,为了贴补家用,晚上给一家学校“打更”。休息的时候,给人家干点零活挣钱。

  他说,自己原先在道里十五道街有个三十平方米的住房,五六年前动迁,可是回迁的房子面积都在五六十平方米,而且房价太高根本买不起,只好在香坊区租了一套20平方米的平房。住了一两年的时间,那里又进行规划改造。无奈之下,李友朋在朋友的帮助之下,在城乡结合部的信义村买了一个平房,在市里上高中的孩子只好寄放在奶奶家。每天李友朋奔波在家和三大动力路的单位之间。“我时常自责没能力给妻子和孩子买起一个楼房。让他们离开这又小又潮的平房,可是两三千一平方米的住房,实在是回迁不起。”

  李友朋说,他们原先的道里区十五道街的一些邻居也有和他一样的,不断地搬迁。有的住在道外城乡结合部,有的住在南岗城乡结合部。“大家互相通电话时都说:我们是‘三迁户’。”李友朋苦笑着说, “我姐姐家原先住在太平桥棚户区内,那里改造后,我姐家在哈师大附近买了一个15平方米的平房,听说她那里又要改造,我姐正在犯愁,动迁费加上积蓄也买不起楼房,对于我们这些低收入家庭来说,高额房价,让我们‘三迁户’离城市越来越远。”

  李友朋经常和妻子坐院里看着远处的高楼大厦,想象着如果有一天也能住进楼房,一定要把玻璃擦得干干净净,让阳光清澈地照进来,不像现在,一天只能看见一两小时的阳光。

  两头都不靠,难享“政策房”

  “要是再穷点,享受低保的话,我家就可以享受廉租房了;要是再有点钱,我就可以买经济适用房屋了!像我家这种两边都不靠的最难了!”14日,家住哈尔滨市道外区南184号大院的贾翠兰这样告诉记者。

  贾翠兰领记者看了她的家——大院正房旁边接的一个小偏厦子,以前是煤棚子,大概有十二三平方米。因为以前墙上就没有窗户,贾翠兰在棚上开了个一米见方的天窗。因为一侧的墙壁靠近厕所,到冬天就缓霜,所以夏天就得晾,不能摆放东西。屋子的一角放了一张单人床,是贾翠兰和丈夫住的地方,女儿则是每晚搭床,早晨再拆开。

  贾翠兰说,她家这种居住条件,在哈尔滨可能也不太多,平均居住面积达到了住廉租房的标准,但她每个月有600多元钱的退休金,丈夫每个月有700元钱的收入,这样她家就不够低保,够申请经济适用房的资格,但是她家经济适用房屋也买不起。贾翠兰告诉记者,这两年政府照顾,旁边棚户区动迁过程中,类似她家这种情况的,动迁能得到几万元的补偿款,但即便如此,许多人还是买不起房。

  目前与贾翠兰面临同等情况的市民有很多:有点收入,吃穿比低保户稍好,居住条件很差却不能享受低保,也不能享受政府的廉租房待遇。记者了解到,国内的一些城市,已经开始调整廉租房与低保的关系。15日,上海市召开的上海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出台政策,上海市廉租住房收入认定标准不再与低保线挂钩,而是根据市民收入变化情况,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近日,记者就今年哈尔滨市将对多少棚户区进行改造、对棚户区内的低收入家庭采取怎样的补偿措施等问题采访了哈市房产局的工作人员。对方表示,有些情况他们不掌握,也不便透露。能告诉记者的是:政府正在酝酿制定详细的棚户区改造细则和政策,争取早日解决这个问题。

  政策链接

  国务院24号文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棚户区、旧住宅区改造力度,力争到“十一五”期末,使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今年我省建设部门在年初指定工作计划时,也表示要向低收入者倾斜,实施以危棚区改造和多层次住房保障为重点的城镇低收入群体安居工程,今年完成230万平方米危房棚户区改造任务。

  哈市道外区南十五道街附近的棚户区。

  棚户区的居民盼着住上新房。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