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记者手记:走进大庆…… 以“80后”的视野
2007-09-24 15:28:58 来源:人民网  作者:王静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人民网9月24日电 题 记者手记:走进大庆……以“80后”的视野

  火车,在薄雾笼罩的晨曦中急速前行。“到大庆了!”一个记者突然兴奋的喊起来,大家赶忙拉开窗帘,大片的芦苇和原野里零星伫立的“磕头机”让车厢里开始躁动。来大庆之前,我脑海中的大庆就是茫茫雪原和林立的井架,穿着羊皮袄的石油工人浑身上下一身泥。下了火车,呈现在眼前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宽阔整齐的城市道路两旁林立着高楼;赶着上班的车流、人流里人们穿着现代;城市里随处是开满鲜花的小广场,还有几处聚集着晨练的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在大庆市区的所见所闻让我更加急切的想到油田生产一线去看一看。当天下午,我们参观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油田历史陈列馆、油田科技博物馆,每到一处,都深受触动。在参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时,刚走进一楼大厅,就看到墙上赫然刻着:“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让我的心为之一震。在接下来几天的采访中,这句话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萦绕。

  终于要去油田生产一线了。汽车载着我们驶离了市区,远远看到前方伫立着高高的井架,上面还飘着红旗。车慢慢近了,看到一群穿着红色工作服的石油工人已经列好队欢迎我们的到来,这就是王进喜生前所带的1205钻井队,铁人精神的发源地。带好安全帽,我们随着工人们一起爬上了钻台,看到工人作业时依然是泥浆满身,但每个人都是那么忘我的工作着,敬仰之情油然而生。石油工人的生活条件跟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改善,纪念馆里看到的干打垒如今已经变成一排排宽敞明亮的活动房,里面现代化的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中十六联合站是大庆油田规模较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联合站,功能主要是把从地下采上来的油、气、水三相混合物进行分离。进厂区前,所有记者都按要求关闭了手机,换上了工作服。干净、整齐的厂区内,工人们井井有条的工作着。可据工作人员介绍,中十六联之所以出名,并不是因为整洁的厂区建设和严细认真地工作作风,而是因为中十六联曾经是个跑、冒、滴、漏等现象严重的“问题站”,经过一年的反思和整改,及时强化思想政治工作,重拾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的优良传统,及“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独具特色的大庆油田企业文化理念,凝聚员工、激励员工,精细管理,如今的中十六联已经成为油田的样板站。

  感悟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

  和所有“80后”的年轻人一样,我没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和艰苦岁月的磨砺。听这样的歌曲,并不能使我产生太多感慨。然而,比其他同龄人幸运的是,我有机会走进大庆,走近当代石油工人,真正体会到了石油工人无私奉献的豪迈之情和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气概。如今,“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和“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情壮志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同样激励着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前仆后继。

  在采访中,我们听到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在一个危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30多位现场施工人员主动签了生死状。冒着生命危险作业,没有一个人退缩。井下总工程师兰忠孝母亲去世,他跑了几个小时的路回家匆匆见了母亲最后一面,又赶回施工现场,含泪指挥施工。许多工人在现场一干就是72天,最后终于胜利完成了任务。”一位老党员含着泪说:“就是靠着光荣传统的影响,就是一种潜移默化,让大家齐心协力,在关键时刻,谁都不想掉队。”

  大庆油田1959年发现,1960年开发,47年来,是什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庆石油工人天不怕、地不怕,无私奉献,求实进取,一心为祖国献石油?是什么造就了以铁人王进喜和新时期铁人王启民为代表的过硬职工队伍?又是什么让大庆今天的20多万职工为了“创建百年油田,搞好二次创业”这一共同的目标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大庆石油管理局党委书记曾玉康的一句话给了我答案“靠的就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高度为国家负责的工作态度”。这样的话以前也经常听到。如今身处大庆,这样的一句话让我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力,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在大庆的这几天,不论在市区,在生产一线,还是在沿途的某个工作站,四周一望,准能看到不停运转的“磕头机”。就这样,它们一路伴着我们完成了这次大庆之行。踏上火车的一瞬间,突然有种说不出的依恋。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