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5日电 题:新一代青年士兵的楷模向南林:精武报国写忠诚②
“这双手,能操作、保养、维修团队五分之四的装备,使50余台趴窝的大型装备‘起死回生’;
这双手,使团队新配发的操作最复杂、保障最困难的装备,当年列装当年形成战斗力;
这双手,曾7次接过军区、集团军、师、团领导颁发的专业技术比武冠军奖杯;
这双手,取得了6次换岗、岗岗技术精湛的业绩,写下了‘我的岗位请放心、我的战位无差错’的铮铮誓言……”
这是在沈阳军区某部修理连庆祝建军80周年晚会上,战友余威以《一名精武战士的手》为题,写诗称赞班长向南林。
勤学苦练小兵也能顶大梁
指挥仪是装备的“眼睛”和“中枢神经”,构造精密,光线路图就有一尺多厚。在士官学校学习期间,向南林在埋头苦读的同时,还时刻不忘提高动手能力。遇到不明白的,就追着老师刨根问底地请教。就这样,向南林总结出了“听声判断、观表定位、按图推演、实地解难”指挥仪四步排除故障法,被学校在教学中推广。
回到部队,训练时,向南林常常在指挥仪旁一蹲就是十几个小时,练就了辨故障“一听准”的绝活儿。
2004年8月,在集团军组织的装备专业比武中,向南林在众多强手中脱颖而出,以领先第二名20多分钟的优势夺得第一名。
敢闯敢试士兵也能攻难关
说起向南林,团副参谋长周常学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我能行”精神。有一次,向南林拿着一篇稿子找上门说,“周参谋,写了点东西,请您指点指点。”周常学没当回事儿,可没过几天,向南林又接连找到他。“我按您的意见改完了,您再帮我看看吧。”向南林的执著劲儿感动了周常学。改了一遍又一遍,终于,向南林的处女作发表了。
“小战士也能写学术文章”。在向南林的影响和带动下,去年该团共发表学术文章和研究成果40多篇,位列全师第一,结束了多年倒数第一的历史。
![]() |
短短几年间,向南林撰写的《某综合测试仪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部队应急输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9篇学术文章,相继在《军械士官》等杂志发表。 张贵江 摄
紧盯前沿战士创新才能打赢
向南林常说,不创新,就意味着落后,战士也是如此。
在团里的支持下,向南林与战友侯斌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一次次从头再来。在母校专家的“点拨”下,他们终于研制出了灵敏度高、性能稳定、符合实战需要的“新型野战抢修综合支援系统”,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有一次,某新型装备列装、指挥仪撤编的消息传到了团里。这对部队来说是个喜讯,可对向南林而言,却意味着一切又要从零开始。新装备还没到,向南林就找厂家、找母校、找兄弟部队,短短一个月,收集整理了百余万字的新装备资料。新装备一到,向南林就担起了攻关重任。冒着零下30℃的严寒,每天早晨4点起床到训练场,对照说明书逐个部件、位置悉心研究。为了测准数据,他一连几天趴在雪地里接线记录,手和脚都冻裂了口子……
经过一个多月的潜心钻研,向南林编写出了20多万字的操作教程,制作了6部教学课件。15名操作手、5名教练员,他个个手把手地教。当年10月,首次走上“战场”的新型装备使向南林所在部队如虎添翼,一次考核击落14具拖靶,创造了军区历史上某项射击之最。部队首长激动地说:“新装备当年形成战斗力,首功当属向南林。”
向南林,共和国的一名普通士兵,掌握了6种专业修理技能,培训了60多名专业技术骨干,参与4次重大演习,累计维修了50余台次大型装备。是什么支撑你如此刻苦钻研和训练?面对记者的提问,向南林脱口而出四个字——“精武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