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5日电 题:让英雄的旗帜更鲜艳——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纪实(上)
大庆,一座因油而生、因油而荣的石油城。承载着中国人的梦想、荣耀与自豪。
47年前,来自全国各地的几万石油大军,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开始了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中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苦战三年,拿下大庆油田,毛主席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大庆锤炼培育了一支“铁人”式的石油职工队伍,产生了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和中国工人阶级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大庆油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油田,创造了我国石油工业“三个第一”:原油产量第一,原油采收率第一,上缴税费第一。47年来,累计生产原油19.1亿吨,占全国同期陆上原油总产量的40%以上,从1976年开始连续27年,实现年产原油5000万吨,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主力油田采收率突破50%,比国内外同类油田高出10个~15个百分点;累计上缴税费9734亿元,连续7年位居我国纳税百强企业之首。2006年,实现油气当量4535.9万吨,上缴税费832亿元。
从“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到中十六联合站,从1205钻井队到第一供水基地“西水源”,从普通职工到班子成员,记者在大庆油田采访,时时处于一种振奋与感动之中,“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及其人格化的铁人精神,即“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等等,已经成为大庆人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
大庆油田现有22万在职职工,近5万离退休人员和3万多退养家属,还有一些农民工等。在岗职工不仅隶属于5000多个基层单位,分布于6000多平方公里油区,涉及钻井、采油等180多个工种,而且有300多支工程技术服务队遍布国内24个省区市和15个国家。
大庆虽然1983年政企分开,但长期实行的政企合一体制,使油田一直承担着大量社会职能和社会责任。2000年,大庆油田按照中国石油整体改革方案进行重组改制,油气生产主业与工程技术服务分开运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油田体制由一统化变成专业化,生产运行由指标分配变成合同管理,干部任用由任命制变成选聘制,企业用工由统招统分变成市场招聘、由终身制变成合同制。利益格局的调整和管理方式的变革,给干部职工思想和心理造成强烈冲击和震撼。
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前后,大庆油田先后出现的一些反常现象,让中国石油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兼大庆油田党委书记曾玉康记忆犹新,他说,我们按照“样板起步、样板施工、样板管理”要求建设的中十六联合站,投产之初却暴露出许多工程质量问题;东湖小区十几栋住宅楼刚刚建成就管线冻结,只得靠消防车送水;外界关于“油尽城衰”的议论也接踵而至。
如何在新的挑战面前谋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搞好二次创业,真正创建百年油田,从而凝聚人心、稳定队伍。油田党委副书记姜万春说,大庆精神是我们企业的魂,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魂,必须把它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的全过程,赋予大庆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这就是把“爱国”情怀体现到立足本职、胸怀全局,自觉维护国家石油战略安全上;把“创业”激情体现到解放思想、奋发有为,一心一意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上;把“求实”态度体现到严细认真、精益求精,在各项具体工作中争创一流业绩上;把“奉献”精神体现到时刻以国家和企业利益为重,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上。
2003年,是大庆油田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为保持油田可持续发展,按照石油开采规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对大庆油田原油产量实施战略调整,年产油量首次调至5000万吨以下。如何在产量调整中鼓舞士气,寻求新的发展,成为油田上下普遍关注的问题。油田党委根据形势需要,适时组织开展了“解放思想,谋划发展”主题活动。历时一年多时间,确立了“创建百年油田,搞好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了“油气当量4200万吨稳产到2010年,4000万吨稳产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形成了以科技兴企、人才强企、文化铸企为支撑的战略实施体系,推动了企业发展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