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中国创造”挺起民族脊梁 黑龙江省代表谈装备制造业
2007-10-19 16:11:18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焦明忠 贾辉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19日电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全面提升重型装备业整体水平,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发展布局中的关键环节,成为国家综合国力、实力和国家富强的基本保证。面对全球化的竞争态势,中国的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等行业中的部分企业进入了世界500强,这其中也得益于国家重型装备业的支撑。

  重型装备业是国家的基础工业,十七大报告把振兴装备制造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省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在发展装备工业方面得天独厚、责任重大。围绕如何抓住现实机遇,实现我省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数次约访,记者见到了十七大代表、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总经理吴生富。他急切地呼吁——我省装备制造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力,真正拥有核心技术和品牌,从整体上跻身国际一流,肩负起国家使命,推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重型装备业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改变“中国制造”受制于人的状况

  最新消息显示,联合国采购的物资中,贴有中国商标和中国品牌的产品寥寥无几,可属于“中国制造”的却很多。这一方面说明在国际分工中我们还处于从属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制造”已具备相当的实力和水平。

  吴生富介绍说,从中国重型装备业与国际接轨的历程来看,都是从“中国制造”开始的。即: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搞合作生产,或直接为国外制造产品,贴牌生产。这是中国重型装备业走向世界之初必须要选择的道路,因为当时对世界先进技术了解不多,自身的能力有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装备制造业逐渐成长壮大起来,不再满足于“中国制造”。

  以中国一重为例,最早走的也是引进学习、合作生产、承制产品的路。在引进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提高中转化,终于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系列主导产品,在冶金、石化、核电、电站铸锻件、工矿备件、重型矿山设备、重型锻压设备等领域占领国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实践证明,“中国制造”已具备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基础条件,适时修改战略目标,已成为我国重型装备业肩负国家使命,跻身国际一流的关键一步。中国重型装备业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改变“中国制造”受制于人的状况,用强有力的“中国创造”挺起民族工业的脊梁。

  只有靠技术一流、质量优质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赢得“话语权”

  “当今市场竞争激烈无情,只有靠技术一流、质量优质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赢得‘话语权’,这是市场经济的黄金准则。”采访中,吴生富说,在冶金行业,有一个由鞍钢和中国一重共同创造的国产化典范。当时高端冶金轧机全都进口,而鞍钢却选择了一重制造的1780冷连轧机组。一重没有辜负这份信任,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鞍钢以很低的投入,得到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此次合作使鞍钢和一重实现了双赢。一重由此赢得冶金行业的信任和订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冷连轧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00%,并有轧机产品出口到国外。

  此外,一重还相继打破国外对中国高端冶金轧机、石化容器、核电装备等市场的垄断,让国内外用户越来越多地选择“中国创造”。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创造”不断受到青睐——核岛主设备出口巴基斯坦,连铸机扇形段等产品打入欧洲市场,轧机、加氢反应器等产品出口到越南、尼日利亚、马来西亚、印度、伊朗、苏丹等国家。现在,中国一重等企业与国际重型装备业的同行在国际市场上同台竞技。这条道路对我省重型装备业很有借鉴意义,我们要锁定国际标准,脚踏实地,形成合力,调整好发展战略,提高科技水平、产品质量和服务,让“中国创造”的品牌在世界上通行。

  国际竞争是全面竞争,实现“国际一流”,企业要做好充分准备

  近日,世界最大的5.5米宽厚板轧机在中国一重问世,加上自主研制的250吨转炉、连铸机、冷连轧机组、热连轧机等,已完全具备了自主设计、自主制造全流程冶金设备的能力。

  吴生富说,国家使命要求重型装备业必须加快发展,早日从整体上跻身国际一流。在石化装备方面,中国一重已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场组焊和材质升级的四次飞跃,掌握了超高压容器设计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出当今世界最大的1.5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际竞争是全面的竞争,实现“国际一流”,企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企业要具备国际思维,准确定位。面对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抓住中国经济发展和全球产业调整的重大机遇,确立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制定高起点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源,实现市场国际化的目标。二要广泛运用自动化、信息化等技术带动企业发展,建设信念坚定、忠诚企业、知识结构和能力达到国际标准的员工队伍,在人力资源上满足企业竞争的需求。三要建立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生产一代、试制一代、研发一代、构思一代”的创新模式,在技术总成、研制尖端产品方向齐头并进,用技术实力来把握竞争的主动权。(黑龙江新闻网北京17日电)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