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新区“聚变”生合力 新的香坊区组建一年来显现几何发展效应
2007-10-24 09:47:32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吴昌林 姜雪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24日电 2006年10月23日,由哈尔滨市原香坊区、动力区组建的新的香坊区正式成立,一个面积、人口、经济实力与南岗、道里、道外区相当的城市核心区出现在哈尔滨市的东南版图,新的香坊区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并区不仅仅是行政区划的变更重组,更带来社会发展理念的更新和经济增长模式的改变。新区成立一年来,随着社会资源的优化和行政成本的降低,日益显示出“1+1>2”的整体效应,“聚变”出惊人的发展合力———新的香坊区正以经济强区、靓丽城区、和谐新区的崭新姿态成为哈尔滨市变化最大、发展最快的“增长极”之一。

  重组工业布局打造经济强区

  新组建的香坊区土地面积339.55平方公里,人口79万人,城区规模与哈尔滨市其他中心城区大体相当,发展空间广阔,工业资源丰富,机电制造业在全国处于同行业最高水平,动力工业园区和香坊工业新区为机电制造业配套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香坊区辖区内共有大、中专院校20所、科研院所31家,其中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在林业、农业、中医药、电工等学科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703研究所、石油化工研究院、玻璃钢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依托发展空间广阔、工业资源丰富、科技力量雄厚等诸多优势,经反复论证,香坊区在区第一次党代会上,提出了把新的香坊区建设成“经济强区、靓丽城区、和谐新区”的发展目标。通过调整工业布局、优化社会资源,确定了重点打造“四个基地一个中心”的发展定位,即打造机电工业配套基地、对俄出口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哈市东部商业中心。

  并区的资源优势开始转化成强劲的发展合力,一年来,香坊区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截至目前,香坊工业新区规划编制基本完成,起步区对俄出口加工区正在申报省级开发区,已有5户企业入驻;动力工业园区中的机电工业园已有19户企业入驻,累计实现投资10.67亿元;万达商业中心、黑龙江国际金属加工经营中心、龙运物流园区等12个大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上半年,全区新办企业437户,实现招商引资协议引资额43亿元,到位资金22亿元。

  今年1—9月份,香坊区完成GDP(地区生产总值)54.4亿元,同比增长17.1%。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07771万元,完成年预算的80%,同比增长30.9%,完成区级财政收入38513万元,完成年预算的85.6%,同比增长30%,增幅和计划进度均在全市八区中名列前茅。

  “香坊区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在第二产业,借助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机遇,香坊区将以动力工业园区和香坊工业新区等园区为载体,进一步巩固、发展和壮大机电加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提高集中度,形成簇群效应,实现区域经济的赶超式发展,”香坊区委书记黄玉生说,“我们的目标是用三到五年时间,使香坊区在经济总量、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上跻身全市前列,同南岗、道里区一起构筑全市区域经济的‘第一集团’。”

  依托生态优势建设靓丽城区

  随着黛秀湖水上公园和丁香园的相继落成,香坊区的人均绿地面积在哈市江南各区中名列前茅,这个传统的老工业区开始向适宜于人居的生态型城区转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新的香坊区建设生态型城区的先天优势。全国最大的城市森林植物园、东北林业大学实验林场和哈市三个苗圃齐聚区内,与江北的太阳岛形成了南园北岛两个城市“绿肺”。此外,马家沟、信义沟和阿什河等多条水系贯通区内,松江电机厂、建成厂等驻区大企业的厂区绿化颇具规模,以生态景观为依托的香坊区城市建设日益靓丽。

  一年来,香坊区相继建成了多条生态景观大道和占地9公顷的远大生态园,规划了占地66.7万平方米的俄罗斯风情园。实施了哈阿路综合整治、哈阿立交桥建设和通乡街打通工程,完成了油坊街、木材东街、通天街改造和小珠江路、旭升街打通工程,整治了52个旧居民庭院和10个广场,建设了独具特色的丁香园和黛秀湖公园,使植物园马家沟段成为全市内河整治的样板段。

  香坊区还着眼于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推进绿色生态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了远大都市绿洲等一批绿色生态精品居住小区,规划了松江生态园等一批绿色生态精品楼盘项目,在保护和利用生态资源的同时,促进了城市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今年,香坊区新植树18.92万株,新增绿地81.71万平方米,在全市率先超额完成了全年绿化任务。目前,城区绿化覆盖总面积为2352公顷,绿化覆盖率为26.54%,噪声达标覆盖率为85%,空气质量居全市前列。

  整合行政资源构建和谐新区

  原动力、香坊两区共有处级干部512人,科级干部1133人,可谓人员多,岗位少。新区成立后,干部的调整、安置成为新一届区委面临的首要问题。在市委的领导和支持下,香坊区委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保证了干部调整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调整后,干部的思想稳定,未出现“杂音”,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面对合区后两区干部的思想实际,区委适时提出“讲大局、讲责任、讲团结、讲效率、讲实干、讲廉洁、求发展”的要求,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区干部精神振奋,干劲倍增,形成了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新区成立一年来,通过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香坊区迎来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完善了清冰雪工作机制和“路长制”管理模式,有效规范了占道经营和露天餐饮,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着眼于挖掘香坊历史文化,积极推进了哈尔滨啤酒博物馆建设和易地复建慈云观前期工作,成功举办了香坊首届香飘万里文化艺术节。全区还深入实施了以“帮思想、帮创业、帮项目、帮技能、帮协调、帮维权”为内容的“六帮”援助工程,妥善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上半年实现就业9350人。评选出香坊区第一届下岗失业人员“十佳创业明星”,有效推动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继续实施“亲民工程”,着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上半年走访慰问困难群众2000余人,捐赠款物总价值20余万元。

  “新的香坊区成立一年来的实践产生了‘1+1>2’的整体效应,证明了当初两区合并这一决策的正确性。”黄玉生说,“科学合理的行政区划调整,不仅优化了城市资源,同时也降低了行政成本,更大的经济、社会和行政效益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显现。”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