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5日电 神舟系飞船的成功发射中,总有哈尔滨人的精彩一笔,“嫦娥一号”也不例外,再次镌刻下“哈尔滨创造”。此次发射的火箭及卫星使用的铝合金材料,80%来自哈尔滨;“嫦娥一号”绝大部分主体构件使用的胶粘剂,来自哈尔滨;保护“嫦娥一号”供电系统正常运转的保护二极管,来自哈尔滨……航天事业对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哈尔滨人一次次经受住了考验,在哈五家院所企业助力“嫦娥探月工程”,实现了“哈尔滨制造”到“哈尔滨创造”的飞跃。
“嫦娥筋骨”80%来自冰城
“钢的比重为8.9,铝的比重为2.7,因此火箭和卫星结构中有80%~90%使用的是铝合金材料,‘嫦娥一号’和她的载体火箭所使用的铝合金材料中,80%出自‘东轻’人之手。”昨天,东北轻合金有限公司技术部主任梁岩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的瞬间,“东轻”人感到非常骄傲。
目前全国航空航天用铝合金原材料80%来自“东轻”,“东轻”在同类型材料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梁岩说,火箭要轻,抗低温性能要好,强度要高,如果材料技术不创新,很可能导致火箭超重,或在低温状态下脆裂。“嫦娥一号”推动了“东轻”技术升级。
冰城技术高于实际要求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所有院所和企业的专家都提到此次“嫦娥一号”与神舟系在材料要求上一大不同之处———温度!据省石油化工研究院白雪峰院长介绍,“嫦娥一号”与以往的卫星有所不同,它在地球大气层外围绕月球运转,在真空的状态下,“嫦娥一号”要饱受“酷暑严寒”折磨,面向太阳的地方,卫星表面要受到100℃的炽烤,背光面温度瞬间降至—100℃。如此恶劣的环境,要求材料具有高强度的冷热交替适应力。
此次“嫦娥一号”使用的结构胶粘剂绝大部分来自该研究院,白雪峰说,结构胶粘剂是“嫦娥一号”关键的支撑材料,该研究院做了无数次冷热冲击试验,终于使胶粘剂抗低温达到了—120℃,耐高温达到120℃。
冰城给“嫦娥一号”加保险
“嫦娥探月工程”从运载到卫星,每一细节都可能影响其正常的发射和运行。“嫦娥一号”中10多种晶体管器件是哈晶体管厂研发制造的,尤其是他们精心研制了3年多才成功的卫星蓄电池用保护二极管组件,为“嫦娥一号”多上了一道保险。
哈晶体管厂的研发人员告诉记者,“保护二极管组件”专门为“嫦娥一号”研究设计,可说是全国独有的产品,只有哈尔滨生产。其寿命长、抗高温、耐疲劳、功率设计大,能有效对抗太空恶劣环境,一旦“嫦娥”蓄电池发生问题,“保护二极管组件”可立即通过其他方式供电,保证“嫦娥一号”正常运行。
哈玻璃钢研究院这次为“嫦娥一号”提供定向天线的展开臂,构造虽然不大、也不重,但它的作用却非比寻常。据研究人员介绍,定向天线能否将测试信号准确返回到地面,支架功不可没,是它给定向天线提供了稳定的支撑。虽然定向天线展开臂也是铝合金材料制成,但它不是普通的铝合金,而是技术人员为“嫦娥一号”精心研制的,它的重量要比普通铝合金轻30%,钢性特别强,经得起太空中恶劣的外部条件,怎么折都不会弯。
省石油化工研究院结构胶粘剂核心技术研发人员告诉记者,为了使材料更加稳定可靠,他们努力确保结构胶粘剂的挥发性降到最低,以免其挥发物粘贴到“嫦娥一号”照相机的镜头上,影响数据准确性。
“哈尔滨创造”动力充沛
长期为神舟系等航天工程提供材料,在哈5家院所及企业总要提前走一步。作为基础部件,轴承在航天事业中的应用很广泛,但就是看似不起眼的一个个小部件,却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哈轴”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发动机上使用的轴承,一旦卡死,就可能导致发动机不能运转,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因此,在日常的技术研发中,“哈轴”要求技术人员不断改进轴承的性能,提高其耐高温、高速、重载等“内部参数”,争取比航天工程所要求的参数要高出一块。
市科技局局长李凯英表示,在航天事业的每个环节中,都体现了哈尔滨人的创造力。为了给技术人员创新提供支撑,哈尔滨市将继续提供良好的研发平台,科技人才基金优先支持航天材料的技术进步,重大攻关项目也将加大对航天材料研发的倾向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