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环境脏乱 方向指示不清 地下人行通道让行人好难过
2007-10-31 10:27:29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李巍 张清云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地下通道

  哈站地下人行通道指示牌不详细

 

地下通道

  

龙防商贸中心地下人行通道小贩挡道  

地下通道

 友谊路无障碍地下人行通道。

  东北网10月31日电 友谊路地下通道今年10月16日正式投入使用,使友谊路实现了人车分流,提高了车行速度。整个通道给人的感觉是宽敞明亮、设施完备,白色的天花板上投下柔和的光线,20多幅哈市老建筑的照片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此处地下通道的设计不但充分考虑通行环境,而且开辟了残疾人通行的通道,连建筑风格也与防洪纪念塔周边的欧陆风格相一致。通道内的指示牌非常明显,行人只要稍一抬头就能看到。卫生环境也可用“一尘不染”形容。

  按照规划,友谊路地下通道右侧是面积为8100平方米的商服区。但该工程在设计时,商服不与通道交叉,这样,购物人群就不会大量滞留在通道内影响通行。

  “这是我见到的目前最好、最干净的通道,它应该成为其他人行通道的标杆。”看到友谊路地下人行通道的整体环境,行人张先生感慨地说。

  哈站地下人行通道:指示牌应人性化

  29日,记者来到哈尔滨火车站附近的人行地下通道。“从这个出口上去到底是哪里啊?都找了3圈了,还是找不到火车站。”当记者从医大四院门诊前的一个入口进入地下通道时,正好看见两个扛着大包小裹的男子相互抱怨。

  站前人行通道真的就这么难走吗?记者尾随这两名男子刚进入人行地下通道时,并没有看到任何指示牌,在走出了四五米后,才看到棚顶一个绿色的指示牌,上面写着“通往松花江街、南岗方向公交站、道里道外方向公交站”的字样。两名男子对火车站的方向仍很迷茫。经过左转右转,并询问了两三次,最后终于在一个出口处,看到一个写有“火车站”字样的牌子。

  在站前人行地下通道内,一个商贩告诉记者,他每天都要为过往的行人指路,都快成向导了。地下通道的指示牌很多标注的都是街道名,对于外地人来说,根本不知道什么地方在哪条街上,还不如直接标上这条街上有哪些宾馆、车站呢。

  龙防地下人行通道:卫生员自制垃圾箱

  秋林附近的龙防商贸中心过街通道由于坐落在商业中心,所以其人流量平日每分钟都要在100人次以上。龙防商贸中心过街通道共4个方向8个出入口,几乎每个通道阶梯上都有废纸、冰棍杆、果皮、烟头等杂物,石阶和通道内的大理石上也布满了灰尘。

  “我们都不敢用扫把扫地,一扫就得灰尘四起,只能将各种杂物收到撮子里扔掉。”一位在通道内从事保洁的中年妇女对记者说,此处通道每天只有6个人负责清扫,由于人流量大,通道内又没设垃圾桶,所以每天从早6点到晚5点不间断地清扫,也不见通道干净。

  这位保洁员还说,为了不让行人乱扔垃圾,自己曾建议管理部门增设垃圾桶,但管理部门一直没有行动。他们只好将纸箱套上塑料袋当垃圾桶,从而减少自己的工作量。

  霁虹桥地下人行通道:夜晚无人敢行

  霁虹桥地下人行通道是1994年修建的,主要用于行人穿越霁虹街。记者随机采访一些市民,晚上是否敢一个人走霁虹桥地下通道,市民给出的都是否定回答,原因也如出一辙:不安全。

  一位在附近工作的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由于这里离火车站很近,一些人常在此逗留,别说天黑后不敢走,白天也要绕着走。”一位行人指着该通道内的灯泡说,“只有7个照明灯泡,光线原本就不够,现在5个灯泡只剩灯头了,晚上黑暗程度可想而知,谁还敢走啊。”

  记者从经纬街派出所了解到,这一地段一直是民警加强巡逻的重点地段,此前曾发生过多次抢劫事件。前不久还有一名男青年在此通道通行时,被犯罪分子抢走了手机。

  烈士馆地下人行通道:成了“方便”之处

  南岗区烈士馆附近还有条地下通道,它修建于1987年,主要是为方便继红小学的学生通行。据一位商贩介绍,这条通道除了学生在上、下学高峰时通行外,平时已很少有人走了。

  记者走进这条通道,里面一片漆黑,一股屎尿的臊臭味也扑面而来,几乎让人窒息。通道内除两边出口处散发出微弱的光线外,再没有任何灯光。记者在通道口站了10分钟,不见有一个行人通行。

  一位老大爷气愤地告诉记者,前不久他的邻居因为腿脚不好走了一次这条通道,没想到大白天还被人抢走50元钱。“为啥这条地下通道就不能好好利用一下呢?”

  记者询问哈市道桥管理处时得到的答案是,这条地下通道还在定期维修,通行人数确实不多。

  日前,哈市友谊路地下人行通道正式投入使用,便捷的设施、整洁的环境、人性化的设计,获得许多市民的好评。然而,在哈市其他一些地下人行通道内,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卫生环境脏乱、方向指示不清、存在安全隐患等现象,有的人行地下通道甚至形同虚设,成了不文明路人的“公厕”。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