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6日电 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一走进站前地下通道,就如同走进迷宫一般,行人迷路的现象几乎天天在这里上演。人行通道指示不清导致出行难,已经成为站前地下人行通道亟待解决的问题。
行人宁可“跨栏”不走地下
5日上午,记者从101路公交车站台附近的一个通道口走进地下人行通道,刚一进入,记者就听到一对中年夫妇抱怨着:“往哪个方向走啊,这都绕了十多分钟了。我说让你从上面走,你就是不听。”她的爱人说:“上面不是有护栏吗,跨越护栏多危险啊。”“那你说现在怎么走?”“我也不知道啊,你看这牌子上都没写通往哪儿。”顺着中年夫妇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此处出入口悬挂的指示牌只写着“101、103、107、7、13、14、16等公交车”的字样。在一番争吵后,这对夫妇走出通道口,打算在地上寻找通行的办法。
“地下通道内的指示乱七八糟,我们宁可跨越护栏也不愿意从地下通道走。”“谁不知道跨越护栏危险啊,但是总比走地下人行通道方便。”在103路公交车站台附近,几个跨越护栏的行人向记者抱怨。
记者跟随一位扛包裹的小伙子,计算了一下他从火车站跨越护栏到103站台的时间。小伙子共用去了约5分钟,而记者从火车站到103站台,连走带问大约花去了15分钟的时间。而像这样跨越护栏的现象,10分钟内就有四五个人。
疏散示意图成“天书”
在哈医大四院门诊附近的人行地下通道口,记者看到墙壁上悬挂着一张疏散示意图,示意图上共有大小通道出入口二十多个,但是上面除了用红色的图示标注了当前出口的位置外,没有标注任何通往方向和此处是哪个出入口的说明。
见到记者在观看示意图,一位姓赵的中年妇女走上前问道:“这上面标的都是哪啊,你能看懂吗?我想找338路公交站,都绕了好几圈了。”记者刚要说话,一位负责地下通道卫生的清洁工立即搭话道:“别看了,看不明白,你还是问路吧。”据这名清洁人员介绍,在站前地下通道,很多出口处都悬挂了这样的疏散示意图,但是每个通道示意图都只有出口位置,没有出口名称,行人根本看不明白。
对于外地人来说,站前地下通道就更难走了?记者决定同这位姓赵的中年妇女一同寻找出口。通过询问,赵女士得知338路公交车站台在天竹宾馆附近,但是在出入口的指示牌上只写着“通往松花江街、道里道外和公厕”的字样,赵女士一脸茫然。一位商贩告诉她,往天竹宾馆要向左转,走到十字路口后再右转一直往前走就行。
但转弯两次并向前走了十多米后,赵女士看到一个指示牌,一个向前的指示的是火车站方向,一个向右的指示的是火车站售票厅方向。“火车站和售票厅不是应该在一个方向吗,都把我弄糊涂了。”赵女士有点不知所措,于是她选择了再次问路。一位商贩告诉她继续向前走,但是赵女士走了几十米远也没有看到指示牌,越走越远还不知道对错,赵女士开始慌了。“我要知道这么难走,就不走地下通道了。最不愿意来这样的地方,乱七八糟的。我都转多长时间了,腿都快折了。”她不断地向记者抱怨。
赵女士又向前走了十几米后,实在不愿再迷路了,她最终选择从一个通道口上去,观察一下方向,然后再走。
政协委员:管理缺位是主因
日前,哈尔滨市政协常务委员王述强在对通道走访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通道之所以不便民,主要是因为管理上的缺位。没有充分考虑到行人的需要,尤其是许多外地旅客,他们原本就不熟悉哈市的地名、街名,标牌不标东南西北,又缺乏立体指示感,行人当然要在通道内迷路。
他建议,可以在地面上标注指示方向,并配上指示箭头和东南西北,以此增加行人对道路指示的立体感官,同时可以利用棚顶指示标牌,将通往方向的周边环境、宾馆、酒店、公交站台情况进行介绍,这样既给行人一个清晰的指示,又能减少行人因不便横穿马路。
专家:交通功能已被淹没
“哈尔滨火车站前地下广场应该具备起码的通道功能,但现在的商业功能已经把它的交通功能淹没了。”针对哈市站前地下人行通道通行难的问题,5日,哈尔滨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的宋高嵩主任提出了建议。
宋高嵩认为,哈站站前广场,不论是地下还是地上,主要功能都是交通,目的是要在最短时间内迅速疏散人流和车流。但现在这里从商业角度考虑太多,淹没了通道的交通功能。从设计上站前地下广场的出入口台阶过多,而且多个出入口的转弯次数过多,进入地下后极易晕头转向。地下到处是十字路口,加上指示标志不清,使得行人难以辨别方向。
宋高嵩主任说,哈尔滨火车站前地下广场如果改变商业和通道兼有的设计并不太现实,但是可以增强指示标志、悬挂清晰的指示牌、采用电子指示屏指引,通过这些配套设施使每个出口对应的城市建筑和街路名称一目了然,这样人行通道的通行功能就会增大,方便行人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