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9日电 大灾之年缘何夺得大丰收——哈尔滨2007年抗旱夺丰收给城市科学发展带来的启示
正值全国人民喜庆党的十七大召开之际,哈尔滨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联合公布了2007年哈市粮食生产调查统计结果:2007年哈市粮食总产量达到97.5亿公斤,居历史第二位。
成绩来之不易。在遭遇了50年不遇罕见大旱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哈尔滨全市上下万众一心、克服自然灾害造成的重重困难,终于在大旱之年夺得农业大丰收。
哈尔滨的粮食安全,对全市政治、经济、社会将产生巨大影响。当半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大旱袭来时,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有效调配资源,力争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值
当年,在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对黑龙江代表团满怀期望地说:“祖国大粮仓,拜托黑龙江。”而哈尔滨,是黑龙江大粮仓的“腰窝儿”,产量接近全省的三分之一。作为农业大市,农业产业化基地处于茫茫沃野之中,农民的钱袋子就寄托在碧绿的田畴里。财政增收与百姓增收,粮食生产举足轻重。因而,哈尔滨的粮食安全,对全市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2007年春夏之交,老天突然变了脸,连续数月的夏伏连旱,考验着哈尔滨市干部群众的意志,挑战着哈尔滨的农业基础设施———一场50年不遇的大旱降临了。
据气象资料显示,6月到8月上旬,全市降水量仅有96.9毫米,比去年同期减少70%,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减少61%。据农情统计显示,至8月初,全市农田受旱面积最高达2066.7万亩,占播种面积的76.5%。都说“大旱不过五月十三”,可是都到了农历的六月,老天也没真正像样地下一场透雨。拉林河、牤牛河、蚂蚁河等数十条河流断流;龙凤山、二龙山、磨盘山等大型水库接近死库容。热浪笼罩着焦渴的土地,骄阳炙烤着无精打采的秧苗,哈尔滨的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威胁。
自然灾害之于人类,考验的往往是毅力与斗志。面对严峻的旱情,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带领干部与群众,打响了抗灾夺丰收的人民战争。市委、市政府于7月29日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抗旱防汛工作的紧急通知》,于8月6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抗旱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市领导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超前指挥;各级领导干部引导农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增加高产作物种植面积;各有关部门带领广大群众依靠多年来哈尔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下的基础,同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全力组织抗旱。正是这些科学决策和果断之举,确保了大旱之年取得好收成,将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值。
面对自然灾害,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坚持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在万顷良田种上“铁把庄稼”
农业的灾害,关乎千家万户,而影响的又是经济发展的大局。在这个严重的历史关头,需要领导者清醒的头脑与诚挚的爱民精神。
今年的大旱,因为早有预测,给了干部群众充分的绸缪时间,提供了充裕的思想准备与物质准备。为了应对罕见的旱灾,各级干部科学决策,引导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增加高产作物播种面积。尤其是增加抗旱的玉米和水稻面积,极大地减少了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8.7万公顷,创历史最高值,比上年增加1.9万公顷,增长1.1%。其中,水稻41.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03万公顷,增长8.0%;玉米86.1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9.38万公顷,增长12.2%;大豆36.82万公顷,比上年减少9.9万公顷,下降21.2%;薯类3.57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1万公顷,下降2.7%;杂粮1.07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51万公顷,下降32.3%。水稻、玉米高产作物品种播种面积增加,低产作物大豆、薯类、杂粮面积减少,为粮食丰收创造了先决条件。
种植结构的调整还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政策因素,一是利益因素。先看政策因素。从去年开始,中央在各项惠农政策不变的基础上,又出台了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的新政策:在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的基础上,对种粮农民使用柴油、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给予综合直补,并不断加大粮食综合直补力度,全市农资综合直补资金总额达到3.83亿元,比上年增加2.04亿元,增长1.13倍,使全市130余万粮农直接受益。此外,哈尔滨市落实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3.59亿元,比上年增加359万元,增长1%;良种补贴8913万元,比上年增加729万元,增长8.2%。各项支农资金的积极落实,使农民实实在在地得到了实惠,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生产的积极性,促使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8.7万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93.7%,比上年增加0.7个百分点。
再说利益因素。今年以来,粮食价格不断提高,玉米每公斤1.1元,增长10.0%;水稻每公斤1.9元,增长11.8%;大豆每公斤2.5元,增长4.2%。
从粮食作物比较效益看,2006年,水稻、玉米效益好于大豆。从产值看,水稻亩均产值855.9元,比上年增加91.2元,增长11.9%;玉米523.6元,增加103.8元,比上年增长24.7%;大豆339.8元,增加19.1元,比上年下降5.3%。从利润看,水稻每亩利润517.5元,比上年增加14.1元,增长2.8%;玉米301.5元,比上年增加66元,增长28%;大豆149.9元,比上年减少71.8元,下降32.4%。从成本利润率看,水稻成本利润率为127.3%,比上年下降53.4个百分点;玉米为126.2%,比上年下降9.8个百分点;大豆为74.6%,下降78.6个百分点。由于比较效益的差异,农民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党和政府的积极引导,加之惠农政策与利益吸引,使得哈尔滨市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顺利完成,万顷良田种上了“铁把庄稼”。
作为一个大工业大农业经济格局的城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乎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哈市近年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之举,为大旱之年战胜自然灾害夺得大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个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标志着这一地区的农业是否现代以及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作为一个大工业大农业经济格局的城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乎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此,哈尔滨市近年来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十五”期间,争取国家和省投入44.3亿元,市本级向农村投入9亿元,年递增23.1%。建设防洪、灌溉、水库、水保等重点工程1000多项,通乡通村公路1595公里。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使哈尔滨市在此次重大的自然灾害面前,顶住了致命的一击。
今年的天气状况可谓祸不单行,春播前期出现了倒春寒,降水偏多,使大田播种期拖后5天左右。各地尽管在4月末才开始播种,但由于春播时土壤墒情好,市领导适时组织全市农村广大干部群众抓住5月上旬气温稍高的时机及时抢种,措施得力。全市春耕生产共投入资金44.6亿元,比上年多投入4.6亿元,增长11.5%;机播面积138.5万公顷,同比增长7.6%,占总播种面积的76.9%,使大田作物出苗好,苗齐、苗壮,均为一类苗,苗情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为粮食丰收奠定了基础。
春夏之交,哈尔滨市出现了夏伏连旱,但是由于连年不断的各项投入的增加,使得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巩固与加强,终于使旱魔低头。
农民生产投入的增加为粮食的增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据对农村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数据显示,1至9月份,全市农民人均生产费用支出1818.0元,同比增加184.8元,增长11.3%;用于第一产业的生产费用支出1505.3元,同比增加144.7元,增长10.6%。
农机投入的增加是战胜旱灾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台农机就是一台蓄水机。今年1-9月份,全市共投入农机装备资金4.94亿元,其中,各级政府农机项目和补贴投入7320万元,农民个人购机投入4.02亿元,贷款和其他投入1783万元;全市共装备各类农机具30316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6818台,大中型配套农具7560台,小型拖拉机8716台,收获机械276台,水稻插秧机6946台。大型农机具的增加,让受灾的程度显著降低。
水利投入的增加,是战胜旱灾的最有力措施。据调查,全市共投入抗旱资金1.75亿元,新打抗旱井8271眼,修拦河坝120座,泵站803处,新建临时抽水站63个,新购抗旱设备2636台(套),新购抗旱水具7126个,有力保证了抗旱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确保今年的粮食生产在大旱之年获得丰收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科技投入的增加,为战胜旱灾立下了汗马功劳。全市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在三大主栽作物种植中,玉米推广了机械播种、垄下侧深施肥、保护地栽培等;水稻推广了大中棚育苗等;大豆推广了垄三栽培等综合丰产技术。全面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化工程,在推进品种优质化和生产标准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位产出效益上做出了努力,加之科技培训、科技推广、科技园建设等一系列科技投入,促进了粮食的增产。
借助降雨天气实施人工增雨,则是对焦渴的农田最直接的补给。
抓住宝贵的降雨条件,实施人工影响天气至关重要。5月14日、6月27日、7月30日各地不同程度的降雨,有效地缓解了旱情。配合自然降雨,哈尔滨市气象部门从7月30日18时42分至31日零时56分,实施了大规模的人工增雨作业,松北、依兰、五常、尚志、宾县、木兰、巴彦、方正、呼兰等区、县(市)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火箭和高炮联网人工增雨作业,出动火箭8架次,耗弹22枚,出动高炮作业51炮次,耗弹1650发。向苍天讨还甘霖,给人间普降喜雨。据悉,全市仅人工增雨一项,就投入资金360余万元。
至8月上旬,哈尔滨市宣布旱情全面解除。经过全市干部群众的顽强拼搏,终于缚住了旱魔。
据对全市65个乡(镇)、260个村、3万余个样本的实割实测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哈尔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97.5亿公斤,比上年减少1.2亿公斤,下降1.2%,为历史上第二大丰收年。
面对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哈尔滨市广大干部群众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自然规律,依靠科学决策,破解重重难题,终于夺得农业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