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9日电 题:龙江水暖 有凤栖梧----看龙江引智风暴
近几年,我省通过“海洽会”、海外学人龙江故乡行和“龙江学者计划”等工作,吸引了一大批海外学子来我省创业,成为我省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大会变小会“含金量”更足
我省自2002年开始,通过综合性大型展会和网上洽谈会、小型、专业化活动相结合的模式,已连续6年成功举办了十多次“海洽会”。记者发现,虽然与初期我省召开的4次大型“海洽会”相比,今年举办的两届海外学人专题洽谈会规模不大,来的人不多,但会议的“含金量”大大提高了。
留美博士吕志明在参加我省专题洽谈会时表示,他也参加过其他省市举办的大型“海洽会”,虽然声势大,但在一周的时间里三四百人一起考察洽谈,有如走马观花;我省举办的专题洽谈会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更加专业化,更加务实。
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副主任冉东升介绍,为了更紧密地结合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实际需要和海外学子工作繁忙的实际情况,近两年我省分专题分批次召开“海洽会”,海外学人到相关企业实地考察、对接洽谈。
本届“海洽会”的第一天,穆棱市共和乡党委书记张本友就与来自比利时的海伟力博士签订合作协议,引进了生物有机肥工厂化生产技术。穆棱市共和乡是我省重要的畜牧养殖基地,去年与韩国企业合作建成了一次性存栏一千头牛的育肥基地,该项目在促农增收的同时,也带来了每年一万吨无法处理的牛粪,造成环境污染隐患。“引进生物有机肥工厂化生产技术,就可以变废为宝,将牛粪变成有机肥出售,每年可增加一百多万元的收入。”张本友兴奋地算计着。
海外学人还走出会议室深入基层实地考察,来自新加坡的徐跃博士、德国的钱西汉和陈震宇在参加海外学人故乡行活动的对接会现场被企业直接接到洽谈单位进行考察。会议结束后,多位海外学人仍在访问考察、洽谈合作。
用心留“智”促“海归”扎根
记者发现,随着近年我省经济蓬勃发展,不论是在“海洽会”,还是由省委统战部和省欧美同学会联合开展的海外学人龙江故乡行活动中,参会的海外学人早已突破了乡情的界限,他们不仅有在我省出生、学习、工作或生活过的,还有慕名来我省寻求创业沃土的。
如何让进了门的海外英才留下来?我省人事厅、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等有关部门及各地市相继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的优惠政策措施。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地市、各部门、各单位共出台涉及海外学人的政策措施近300条,从为留学人员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到优厚的生活待遇,都规定了优惠办法。
去年参加活动的鸡西人杜笑岩博士用“感谢、感动、感慨”这三个词来形容他的感受。留学比利时的海伟力博士说,通过参加“海洽会”,感觉黑龙江创业环境很好,希望今后能够把更多的项目拿到黑龙江来发展。
对归国留学人员的创业、科研工作,有关部门还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省科技厅每年为归国留学人员提供科研项目经费200万元。由省教育厅牵头实施的“龙江学者计划”,主要从海外学子中招聘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在省属高校和省级以上重点学科工作。四年来共有52人被聘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在三年聘期内省财政将给予每人每年10万元奖金;同时高等学校为特聘教授配套必要的科研经费。这些举措都有力地吸引了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工作,将国际先进的理念、科技成果引入我省。
海外学人也为龙江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来自美国的刘鸿翊提出了加强对我省煤矿井下安全监管以及一些技术性问题的解决方案。来自澳大利亚的金艺也就黑龙江经济发展更有效地利用海外力量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省欧美同学会秘书长唐玉璟感触道:“与海外学人的交往不应只注重一时一事,而应建立更为长久的联系和关系,建立更深厚的友情,以便今后我们更顺利的开展工作。”
“海归”带来龙江新期待
“在我省创业的海外学人绝大部分集中在创业园、高科技园区。他们学成回国,凭借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在各领域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在哈尔滨、大庆留学生创业园,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海外学子创办了160余家企业,涉及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制药,节能环保,先进机械制造等众多高新技术领域,开发和实施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项目,达到了国际前沿水平。
调查显示,我省海外学人90%分布于省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中。仅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就集中了近1000名归国海外学人。他们活跃于国际学术舞台,与国际学术界保持紧密联系,建立起国际学术交流网络和平台,有效地促进了学科建设和学校的发展。许多海外留学人员在教学、科研及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有的成为学科带头人,带领学术梯队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有的成为重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