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新华视点:“公司+农户”为何伤了奶农?
2007-11-13 18:08:31 来源:新华网  作者:高广志 程子龙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新华网哈尔滨11月13日电 前不久,黑龙江肇东市一位奶农一怒之下把9吨鲜奶倒进了壕沟。这一事件如石击水,掀起层层舆论涟漪。

  奶农倒奶为哪般?是因为在当前国内外情况下,当地公司仍然低价收购,当地政府也不准他们把奶卖到外地。奶贱奶贵都伤农,这一现象引起了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关于“公司+农户”模式的深层思考。

  市场垄断,克扣奶农没商量

  今年9月末,肇东市养牛户兼收奶站站长代云峰,因不满当地企业低价收奶行为,在欲把鲜奶卖给出价高的外地企业遭到阻拦时,一怒之下将自己的9吨鲜牛奶倒进壕沟。谈起这件事,代云峰至今怒气难消,他指责当地政府不让外地企业收购鲜奶的做法是“地方保护主义”。

  代云峰的怨气代表了当地大批奶农的情绪。肇东市宋站镇五里木村养牛户李福祥、宋站镇原奶经纪人张莉、于英柱等人对记者说,不管国内外市场奶价多高,他们的牛奶始终卖不出价钱,养牛户非常伤心。

  双城市韩甸镇三姓村村民张彦民告诉记者,市场奶价低时奶农更是“受气”。当地养牛户往企业送奶一直被克扣,卖一次奶得被莫名其妙地扣掉2斤,企业的奶站不说什么原因就扣秤。因为怕奶站不收奶,所以奶农都敢怒而不敢言。

  村民马秀玉说,乳业公司质量检测不透明,怎么检的农户也不清楚,“吃哑巴亏是经常的事,现在我们对养奶牛失去信心了”。养牛户于文星送奶遭拒,只好把一周的牛奶全部冻成冰棍,7头奶牛全都卖给了屠宰场。

  村民李志祥说,当地奶站不但无故扣秤,还压等、压价。乳业公司表面上公布的奶价是1公斤奶1.8元,七折八扣后实际上农户能卖1.6元就不错了,有时才卖0.8元。

  对于奶农反映的问题,肇东市畜牧经济开发区一位负责人解释为规范奶源市场秩序。而对于奶农反映的克扣和拒收问题,双城市一位乳品企业负责人解释说,由于企业管理上的漏洞,克扣现象原来是有的,现在也不能保证完全杜绝,但公司一直在努力解决。另外,公司对奶的质量要求比较高,这是对消费者负责任。

  “公司+农户”,奶农变“长工”

  为何奶贱奶贵都伤农?有关人士认为,奶业“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催生的垄断是使奶业蕴含深层危机的根源所在。

  上世纪90年代末,黑龙江省奶业企业竞相崛起,一些奶业企业在养牛户相对较多又有发展前景的地方扎根落户,并逐渐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增收的“公司+农户”产业模式,这种模式的组织形式是:奶农把鲜奶卖给企业,企业每个月给奶农开一次奶资,以形成一条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产业链。

  “但近几年来,这种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弊端。”供职于黑龙江省政府的一位经济学博士指出,“目前奶业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公司+奶农’这种产业模式。这种模式使奶农处于弱势地位,加工企业压等、压价,检测过程不透明,有的甚至存在盘剥奶农现象。”

  村民马秀玉说,公司和农户实际上不平等,奶价高时我们卖不上高价,奶价低时我们又被克扣,而企业在高价低价时都能赚到钱,我们现在简直是企业的“长工”了。

  一位乡镇畜牧中心主任说,乳业公司与农户交易,农户是没有话语权的。“现在企业这种验质的方法,给百姓造成了心理恐惧症。”“当前对乳业企业这种验质的监督几乎是零,一瓶牛奶还卖不上一瓶瓶装水的价钱,奶农养牛积极性严重受挫。”

  黑龙江省畜牧局一位负责人指出,因为企业是有组织的,农民是松散的,所以农户无法与企业平等对话。“现在全球乳制品的价格都在涨,乳品企业赚了钱,有的地方企业垄断着奶源,而又给当地奶农那么低的价格,这和地方政府的行为有直接的关系。”

  完善机制,斩断“垄断”之根

  一些业内人士和有关专家认为,要想使奶业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尚需改革完善“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并由政府出手建立价格协调机制保护奶农利益。

  黑龙江省奶业协会秘书长吴和平说,如果企业不“反哺”奶农,不去支持“第一车间”,而是松散连接,需求大时去抢奶争奶,需求小时就限收或不收,奶农的积极性永远高不起来,这对企业发展也是不利的。

  黑龙江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田宝强说,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同奶农形不成利益共同体,这对奶业发展极为不利。为此,要加强独立的中介组织建设,让中介组织替奶农说话。

  田宝强说,当前奶业产业这种公司“控制”农户的方式,在农村粮食产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及肉蛋产业同样大比例存在,农民的合理利润空间受到挤压,成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原因之一。为此应探索“加工企业+合作社+场户”或“加工企业+协会+基地”等模式,建立起价格协调机制,让加工和流通等环节赚得的利润与生产农民共享。

  9月26日晚,黑龙江肇东市养牛户兼收奶站站长代云峰,因不满地方政府在公路设卡查扣奶车、强行阻止奶源外运的行为,将自己的9吨鲜牛奶倒进壕沟。记者调查发现,肇东市政府部门在国际国内奶价高涨的情况下,以“规范奶源市场、防止奶价波动伤农”的名义,阻止当地奶源外流,以保护当地乳业企业发展。

  近年来,奶牛养殖成为畜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但是,这个产业当前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性阶段。目前全国约40%的奶牛养殖户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倒奶、卖牛、杀牛的现象,甚至新生的母犊也被以几百元钱的价格卖掉。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将影响到奶牛业发展的后劲。

  今年七八月份,记者在江西、内蒙古等奶牛养殖基地采访时了解到,由于近年来原奶收购价格维持在极低水平,而饲养成本不断上涨,不少养殖场被迫关闭,奶牛养殖户不仅无利可图,有些甚至血本无归,宰杀、出卖奶牛的现象时有发生。

  记者在北京郊区一家养牛场采访时了解到,鲜奶收购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但喂养奶牛的饲料其价格却成倍的往上涨,养奶牛赚的钱越来越少,现在甚至还常常赔钱。奶农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每头奶牛每年草料要吃掉2000元,豆饽和麸子等精料要吃4000元,再加上人工费1500元,以及防疫医药、配种、房租水电等900元,一年一头牛的饲养成本就是8400元钱左右,而一头奶牛一年最大产奶量就在8000斤左右,按现在的收购价也只能卖到8000元钱。

  我国一些地区的奶牛产业,经过了前几年高速发展之后,眼下处于艰难的调整转型期。日前,记者在陕西、江西一些奶牛养殖基地了解到,近两年奶牛价格大幅回落已使许多养牛户血本无归,乳品加工企业的恶性竞争又使原奶收购价格维持在不正常的极低水平,致使许多奶牛养殖户几乎无利可图,出现了大量宰杀、淘汰奶牛的现象。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