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4日电 初冬时节,记者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项目区——乌裕尔河流域黑龙江省克山县古城项目区新民小流域看到这样一幕场景:2000多人奋战在荒山峻岭之间,工地上彩旗飘飘,机车轰鸣,工程技术指导人员放线测量,建设民工抡镐挥锹,叠埂拍土,一派热火朝天的场面。克山县委书记帅秀军对记者说:“建设生态家园,保护沃野粮田,展现秀美山川,这已经成为全县干部群众的共识。国家农业开发资金及时注入,可见国家治理黑土地水土流失的决心,我们提前行动,在今年封冻前治理9条渗沟,完成治理面积6.6平方公里。”
克山县古城项目区涉及4个乡镇13条小流域,新民小流域是明年治理重点。据介绍,到2010年,乌裕尔河流域克山县古城项目区完成之时,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生态环境优美、鸟语花香、林茂粮丰、稻谷飘香、牛羊成群,一派欣欣向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景象。
水土流失不断切割着肥沃的良田,形成千沟万壑,据统计,目前克山共有大小侵蚀沟近1.1万条
沟壑冲开了村庄村民含泪离家
在克山县新民村,记者切身体会到了水土流失给农民带来的灾难。听到有记者来采访,村民们三帮两伙地赶来,今年56岁的杨富在这个村生活了56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一年年往后搬迁,心里痛苦极了。他指着一条长100多米,宽70多米的大沟,痛心地说:“就是这条害人沟,可把俺们坑坏了。以前是条20多厘米的小沟,可一场雨一个样,要是遇到暴雨、急雨,那一下子就能冲宽1米。你看,这条沟把村子活生生地给劈成两半了,已经冲垮四五所房子啦。”在一旁的村民王安礼说:“俺们是年年治,树也栽了,可一场雨就冲走了,怎么也治不好,沟还是在年年扩大,这条沟不仅影响了俺们的生产也影响了生活。别人的房价都在涨,而这的房子白给都没人要,居住太没有安全感了,晚上下雨最担心,不知道啥时候房子被水冲了。”
被水沟生生地分成两半的新民村,现在有2户人家已经远离村民,成了“岛国”,孤零零地竖立在沟另一侧。看着被密集的沟壑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家园,农民们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克山县委副书记焦洪双向记者介绍,新民小流域位于河北乡境内,流域总面积15.6平方公里,地貌类型属于丘陵漫岗,地形起伏较大,土壤以黑土为主。多年来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导致水土流失日益加剧,该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11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75.5%。流域内有侵蚀沟34条。从坡底至坡顶,黑土层厚度呈递减状态分布,每年流失地表黑土层为0.2~0.5㎝,平均每亩流失黑土3立方米,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黑土农业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壤耕层逐渐变薄,有的坡顶现已出现了白浆土和破皮黄,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粮食产量逐年下降,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产水平的提高。
全县因侵蚀沟造成的弃耕地已达7.6万亩,直接年经济损失达3000万元以上
黑土层由100cm降至30cm
不仅新民小流域如此,整个古城项目区都是克山县乃至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现有水土流失面积89.15平方公里,项目区内仅大中型侵蚀沟就有330条之多,沟壑密度达到0.33公里/平方公里,侵蚀沟侵蚀土地1102.28公顷,并仍有继续扩张趋势。项目区内耕地现有黑土层一般在10~30厘米之间,每年流失黑土厚度在0.5厘米以上。据统计,克山全县因侵蚀沟造成的弃耕地已达7.6万亩,直接年经济损失达3000万元以上。
一提这些,克山县副县长李殿臣感慨万千,他说,开垦初期,克山耕地黑土层平均厚度达80~100厘米,由于多年的水土流失,现在全县耕地黑土层平均厚度仅为30厘米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原来的10%左右下降到3.5%左右。目前流失区的黑土厚度仍在以每年2~5毫米的速度流失,按平均每亩流失黑土3立方米计算,每年损失黑土总量达444万立方米以上。同时,地力的减退迫使农民不断增加化肥农药施用量来维持产量,目前全县化肥施用量已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11倍多,不但导致生产成本不断攀升,而且造成土地严重板结,这种恶性循环正在不断挫伤着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成为威胁粮食安全的最大隐患。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水资源自我调节失衡,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2000年至2002年连续旱灾,直接经济损失近20亿元,2003年洪灾更使全县80%的乡村公路不同程度损毁,因灾损失15.1亿元。“可以说,水土流失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威胁粮食安全、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头号环境问题。”克山县委书记帅秀军这样说。
20年来,该县小规模的治理从未间断,但黑土地未能从根本上得到保护和治理,农业开发的巨资投入,将使该县的自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1400万注资“疗伤”
严重的水土流失危害敲响了生态警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克山县将水土保持工作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不懈地治山治水,改造家园。截至目前,全县共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3.4万亩。
如今,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又落户克山,使克山县治理水土流失如虎添翼。然而,税费改革后,农村取消了“两工”,在国家和政府财力有限而黑土区治理工作又必须搞好的情况下,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就成为首要问题。他们大胆实践,摸索出一套符合县情的“一事一议”投工投劳决策制度,解决了黑土区治理的投工问题。
从以往粗放、小规模治理到如今的科学、综合治理,克山县水土流失治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开始逐步显现。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克山试验站对治理区实地测算表明,有水土保持工程的坡耕地同无工程措施的同等地块相比,年可减少径流67%左右,减少泥沙流失量77%左右,坡面生物工程每亩每年可拦蓄水量18.1立方米,拦蓄泥沙3.4立方米,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水土保持工程的综合防治作用,原本在1991年就因侵蚀沟蚕食而弃耕的近80亩耕地全部复耕,全县通过治理已“夺”回耕地1710亩,治理区每年减少泥沙流失量30.4万吨。而且,有生物措施保护的流域内植被覆盖率已由原先的12%逐步提高到25%左右,生物工程蓄水保土、改善气候作用开始显现。
曾经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粮食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的克山县,如今告别粮豆薯总产2.2亿公斤,平均亩产不足100公斤的历史。以河北乡新安小流域为例,全流域耕地面积1.7万亩,在未开展治理的1983年,耕地水土流失面积达0.89万亩,超过总面积的一半,粮食单产不足77公斤,人均收入仅87元。尽管粗放、小规模治理从未间断,但是目前克山县仍有水土流失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有各类侵蚀沟1.1万条,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障碍。此次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项目将给克山县投入1400多万元,加上地方财政资金、群众自筹共计项目总投资2700多万元。到2010年,克山项目区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环境优美、林茂粮丰的喜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