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治沟治坡、治山治水,拜泉人16年没有间断。张树伟摄
东北网11月14日电 走进新规划的拜泉县卫星小流域辖区6000亩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眼见一排排新栽植的落叶松、樟子松、银中杨、云杉等各类树木,就像排着整齐方队的哨兵迎风傲立;沿线新规划的马铃薯、甜菜等特色作物的产业种植带错落层叠;桥涵、水库、笔直延伸的“一路四沟”和整齐划一的农庄无不彰显着新农村的新气象……
回顾往昔,流域内的仁义村党支部书记栾云栋不无感慨:“道不平,路不直,鸡爪沟子连着地,跑肥跑水惹人气,种地不高产,一年复一年。”看着眼前的变化,村民刘胜武喜滋滋说:“通过插树栽柳,治坡封沟,我今年种60亩大豆,旱年头还亩产240斤呢,纯收入达到了2.5万多元,是以往年头的两倍价,这小流域一治理,还真就这么神。”
这只是拜泉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取得喜人收获的一个缩影儿。
拜泉县地处小兴安岭余脉与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垦殖初期,这里土质肥沃,植被丰厚,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是全国著名的产粮大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到上世纪70年代末,全县的森林覆被率仅为3.7%,黑土层厚度已由原来的1米下降到3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由8%下降到3%;256万亩坡耕地年跑水1亿立方米,跑肥2万吨,流失表土1400万吨,相当于年流失一个村的土地,这意味着长此以往200年后拜泉将无地可耕。
恶化的生态环境导致粮食亩产不足百斤,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生态环境岌岌可危。在该县新生乡兴安村,54岁的村支部老书记手指着眼前的丁家沟小流域百感交集:“30年前,兴安村农民就生活在丁家沟小流域分布的五沟四岭八个山包上,地势东高西低,丘陵起伏,流域内沟壑纵横,侵蚀沟随处可见,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恶劣,导致流域内的3个村有30多户农户被迫离开家乡,外出谋生。留下的也只有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
那个年代,因受自然环境影响,过着“食不裹腹”生活的在拜泉不仅仅是一个兴安村。
痛定思痛,拜泉县做出抉择——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寻求治沟治坡、治山治水之道。1991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拜泉生态建设更加如鱼得水。
在兴国乡正在测绘设计的“国运小流域”规划现场,记者和当年带领上千群众封山治沟的副乡长王东攀谈起来。他说:“想当年,治理这一带上百条的侵蚀沟和发展沟,我们真是干部群众齐上阵,排山倒海势不休,睡工棚,吃凉饭,每年春秋奋战两个月,全年出工45000人次,硬是叫这大沟大坡也变成了米粮川,单就眼前的徐家沟流域和万宝山流域所辖的四个村,粮食平均亩产都是治理前3倍呀!”
16年来,在拜泉,农业开发累计投入资金近6000万元,农业发展成果已步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轨道。据测算,开发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717万公斤,粮食平均亩产由开发前240公斤增长了24.2%。治理后的坡耕地减少径流78%,泥沙流失量减少88%,土壤有机质提高0.51%,空气湿度提高10~14%,风速降低58%,连续16年没有出现风剥地。
走进拜泉县,无论是莽莽的林海,还是错落层叠的小流域,到处有树的婆娑、山的翠绿、花的清香,还有鸟的鸣唱、草的细语、人的欢笑。如今,拜泉山青了,水绿了,环境美了,人民富裕了,人与自然更和谐了。兴安村的村民曹凤琴,早年就是因为这里的自然环境恶劣,生活贫困搬离的兴安村。可后来见家乡自然面貌改变了,生活也好了,又举家搬了回来。她高兴地对记者说:“我家是1978年搬走的。当时是啥情况呢?春天刮大风刮得乌烟瘴气的,刚刚长出来的小苗连根都给刮出来了,种了几茬才能够把苗保住。到夏天那雨可大了,从山沟上淌下来的水把土坯房的后墙都给冲坏了,没办法就搬走了,可现在,种植、养殖都大丰收,这日子过的也有劲儿。”
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吸引了外来投资企业,目前已落户当地超千万元的大型招商引资企业就达10余家,累计引进项目共116项,仅今年新上企业安排就业就有2639人,实现税收4136万元,转化粮食55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