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6日电 如今,哈市道里区干校街附近的大部分住户已经搬迁,但居民们大多记得附近的渔场,那是曾被大家称为“慈善院”的地方。十几年来,渔场内的平房里住着老板葛秀军收留的流浪者,于是,人们把老葛称为“慈善院长”。
“傻孩”走进“慈善院”
记者第一次见到老葛,是在他经营的鱼塘。老葛在谈到自己收留流浪者的经历时,说的最多的就是“现在我的条件还可以,多几个人也不过多几双筷子,能帮就要帮一下。”不久,一个身材瘦小的年轻人走进屋里,不爱说话的老葛顿时打开了话匣子。这个年轻人是老葛收留的第一个人。
军人出身的老葛,退伍后在铁路工作,上世纪90年代,很有经济头脑的老葛开始经营渔场,很快,家里的条件开始好起来。闲不住的老葛也开始了自己的慈善生涯。
1995年,老葛听说渔场附近有一个贫困家庭,家中7岁的小男孩小邵智力有问题。老葛便跟小邵的母亲商量,帮助照顾小邵。小邵来到渔场后常闹出笑话。一次,他靠卖饮料瓶换了20元钱,老葛便让他自己去买双鞋。等小邵穿着新鞋回到渔场,老葛才知道,一双要价15元的鞋,小邵给了卖家20元。从此,老葛对小邵实施“特训”,把墙作为“黑板”,教小邵算数。现在,小邵基本上认识了数字和钱币。
老葛说,他曾考虑过让小邵上学,但孩子没有户口,再加上智力有问题,就放弃了这个想法。后来,一家饭店的好心老板给了小邵一份工作,让他当上了服务员。
楼道里捡来流浪汉
10多年来,老葛帮助过多少有困难的人,他自己也说不上来。但谈到让自己印象最深的,老葛说,是一个被他从外面捡回来起名叫“乐乐”的40多岁的流浪汉。几年前的一个冬天,老葛路过一处居民楼时,看到在楼道里住着一个流浪汉。于是,这个后来被老葛起名叫“乐乐”的流浪汉就成了“慈善院”的新成员。由于脑子有问题,“乐乐”在老葛家住的几年,走丢了好几次,都被老葛找了回来。去年的一天,“乐乐”趁大家都在忙,溜了出去。这一走,就再也没回来,老葛找遍了附近的小区,至今没有找到。
告诉记者,十几年来,家人一直很支持自己,妻子常带着女儿和小邵一起出去玩。这些年在他家住了两年以上的流浪汉有4个,如今,除了小邵,其他的大多离开了。
老葛收留流浪人员的事渐渐在周围群众中传开,“慈善院长”的名声越来越响亮,很多人对他的行为表示赞赏。有关人士认为,老葛为人们做出了表率,将有更多的人投入到公益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