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9日电 我的“隐私”,他知道?
郑先生被人盯上了,被一群“熟悉”他的陌生人盯上了。
郑先生既不是名人也不是明星,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市民。这种被人“追星”的感觉是从买了新房后开始的。
这事儿说来真够荒唐的。你正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看着电视,突然一个陌生人打来电话向你“祝贺”,还没等弄清对方是何人,他已开始根据你的收入状况、家庭资产、新房面积帮你分析并勾画起新居的装修蓝图。
在浑然不觉中,你的个人信息资料竟早已被别人摸得一清二楚,这怎能不让人尴尬、惊诧、气愤乃至害怕———
时下,相信很少有人能躲得过无孔不入的商业促销,在不胜其扰之时,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无论是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普通信件还是其他方式,如今这些商业信息已越来越变得有的放矢了。
透明的个人信息
恼人的不时骚扰
“郑先生,你好,我是××公司的,我们可以为你的新房提供装修……”自打买了这套新房后,郑先生的手机就没消停过,各种与新房有关的商业短信蜂拥而至,是早也闹晚也闹,删的还没有接的快,更有一些不见外的商家热情地把电话打进了郑先生的手机、办公室甚至家里。“我天天都能接到陌生人打来的电话,有要求上门为我的新房设计装修的,有推销太阳能热水器的,经常就在我正忙的时候电话打进来,搞得人心烦意乱,买房子的好心情都给扰没了。”郑先生说:“我就纳了闷了,我买房子的事除了自己家人就连要好的同事也没说过,这些与我毫不相干的人是怎么知道,又怎么找上门的呢?”
黄女士刚生完孩子,各商家“嘘寒问暖”的电话就来了,有推销奶粉的,有推销婴儿用品的,有定做胎毛笔的,有预订剃满月头的,更离谱的是,孩子还没满月,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就登门为宝宝推荐保险了。让黄女士一家不解的是:医院方面始终否认向外人透露过她家里生小孩的信息,可那些来推销产品的商家却怎么会对她家的基本情况以及孩子出生的日期、时辰甚至血型都一清二楚呢?
要不是突然之间接到那么多的保险员“提醒”电话,张先生可能都忘记了自己车辆的车险快到期了。张先生很迷惑:这些人如果都是他参保那家公司的倒还可以理解,可事实上这些保险员大都是其他保险公司的,而更让他意外的是,他们都能够准确地说出他的车险保单号码和保单到期时间,就连他的购车时间、车型和购车地点都如数家珍。张先生吓出了一身冷汗:这些情况他一时间都未必能说得这么准确,可如此隐密的资料这些陌生人是怎么知道的呢?
家住南岗区的王女士很奇怪,一直像“没头苍蝇”般乱塞乱发的商业小广告最近怎么会指名道姓地寄到了所在单位。日前她又收到某新开的美容院的广告信,称她已幸运地成为该美容店的会员,只要来美容院办理相关手续就可以得到一张贵宾卡,凭此卡她可以在该店享受一系列的优惠服务。在好奇心驱使下,她抽空来到这家美容院,到服务台一查询,让她大吃一惊的是,一输入姓名,她的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以及身份证号码都准确无误地在电脑上显示出来。她只记得大约几个月前曾接受过一项商品促销调查,当时确实留下过个人信息,但那次调查是一家调查公司进行的,与这家美容院根本扯不上关系。
一心为利的商家也好,存心不良的不法之徒也罢,被他们精准地锁定后,恐怕人人都会有“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的感觉。按说现在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都很强了,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陌生人能将我们的性别、年龄、婚否、电话号码、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都一一掌握呢?
谁泄露了我的个人“隐私”?
冯先生永远不会忘记他那天的经历,直到时隔多日后,家里的电话一响还会让他胆战心惊。那天,他正在家中整理材料,家里的座机突然响了,电话那头传来一陌生的声音:“你的儿子犯事了,现在我们手里,如果想救他,就必须按我的要求拿钱来……”半个小时后,当冯先生亲眼看到了正在教室里老老实实坐着上课的孩子时,半天也没想明白刚才发生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冯先生事后说:“在电话里对方不仅说出了孩子的姓名、体貌特征及所在学校、班级,就连家里情况都一一说得准确无误。我当时一下子蒙了,真的信了。要不是我在给他们汇钱的路上给朋友挂了个电话,要不是朋友马上和孩子所在学校及当地派出所沟通,恐怕这笔冤枉钱早就被人骗走了。现在一想起这事还是后怕,对方对我家的底细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呢?”
前不久,陈先生接到警方电话,告知他的车因违章被暂扣,可蹊跷的是,此时陈先生的车正稳稳当当地停在自己的车库里。随后的一幕更让陈先生目瞪口呆:那台被扣的车从车种、型号、颜色、牌照到车架号、发动机号都与陈先生的车别无二致,两辆车如果摆在一起,俨然就是“一奶双胞”。陈先生怎么也回想不起来,如此详细的车辆信息是什么时候泄露的,买车、登记、保险、维修,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不管商家是如何获取的市民个人信息,其滥用的结果势必会扰乱市民的正常生活及安宁;而一旦这些私人信息被不法分子掌握并利用,那造成的后果就绝不止扰民这么简单了。
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
●自己泄密
在银行和邮局等机构办理业务时,填错废弃的存取款、快递等单据如不及时销毁,可能会暴露你的姓名、存取款金额、身份证号码等信息;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博客上的网络日志都有可能成为曝光个人隐私的“元凶”,不仅会泄露一些个人信息,还会“公示”人们大量的生活经历;淘汰的手机、电脑硬盘等信息存储设备,经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数据等信息可被恢复;在参加各种展会领取入场券时或办理参展卡时,求职者参加各种现场招聘会的时候,都会留下个人信息。
提醒:填错废弃的存取款、快递等单据要及时销毁
●外人套取
市民在买车、买房、买保险,办理各种会员卡、优惠卡、银行卡,或者去医院看病时,往往会填写真实详尽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常因为商家的管理不善或者被个别员工私自泄露以谋取利益;在名片店印名片后,老板把留有个人信息的名片底版卖给了收集信息的人;在房屋中介、婚姻中介填写个人资料是必须履行的手续,而这些表格可能被人出卖。哈尔滨市目前已有专以出卖个人电话、住址、家庭情况等信息赚钱的信息中介公司,这些信息公司从各种渠道收集个人信息(比如遍布街头的商品问卷、市场调查等),然后卖给一些需要个人信息的公司或个人。
商业性调查公司可以说是靠卖他人隐私赚钱这一行业中的“老大”,从他们的广告宣传上,这些大量承接婚姻、商务调查业务的“侦探”社从财产取证、跟踪定位、电话录音、手机信息查询到身份查证、车辆、户籍信息等调查几乎无所不能。以手机通话记录为例,按规定到电信营业厅进行查询,须持机主本人的身份证明,在网上办理业务,除了要输入密码之外,所进行的一系列操作还会以短信形式发送到手机上。那调查公司怎么能保证在机主不知情的情况下打印出一份详细话单呢?一调查公司的调查员说:“1800元买一个月的手机通话单。只要告诉我对方手机号码,其他的你不用管也不要问。”虽然对方一再信誓旦旦保证绝不会出问题,在记者再三追问其调查渠道是否安全?最后实在被问烦了,对方扔下一句:“你就放心吧,我内部有人。”
提醒:街头调查问卷不要轻易填写
●内部人出卖
了解你信息的人有可能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将相关资料透露给外人。比如一些单位都印有内部通讯录且每人一本,如果任意一本通讯录外流,那全单位员工的个人信息都没有秘密可言了。
在号称“中国最大商务名片平台”的网站上,网民可以根据行业、区域等搜索关键词查到大量名片信息。记者搜索关键词“哈尔滨”看到,该网站竟有两万余人的信息,大部分是企业老总,也有政府机关人员、公司部门负责人以及职员等。据了解,该网站名片均为会员共享,这些名片都是网友自发上传的,免费用户在该网站注册后,可以用手中的名片换取需要的名片,并收藏在名片夹里。记者试着下载了几个人的名片信息并按上面的电话拨打,结果还真拨通了,可对方对自己的名片信息被公之于众之事却毫不知情。
提醒:内部通讯录小心保管
●网络漏洞
计算机软件设计中的漏洞也成为窃取隐私的通道。例如,针对某些即时通讯工具(如MSN、QQ等)的监听软件;申请邮箱、注册进入聊天室、游戏厅时填写的个人信息都有可能被泄露,而且网络上的一些“间谍”病毒,不仅可以收集用户访问过的网站等信息,甚至还可以盗取用户银行账户密码。
提醒:上网注册信息可被窃取
有关人士认为,个人信息的大量公开及过滥使用正日益成为社会的一大危害,尤其是近年来相关案件的屡屡发生更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个人信息,亟待“加密”
走访中,多数商家表示,在信息社会里,客户信息就是无形的财富,为此商家自然会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去获得信息,有时也会向朋友或者关系客户透露一些信息。“我们这样只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并不是为了单纯牟利。我们并不认为这么做会损害消费者的什么利益,更谈不上违法。”许多商家这样认为。
而许多市民表示,个人信息中许多资料是消费者一般不愿向外透露的私人隐密,即使是自愿地向某商家提供,也是出于对商家的信任,不代表着商家就可不分时间、场合地向消费者发信息、打电话,以至打扰了消费者的安宁生活。更让人不能容忍的是,商家将这些个人信息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透露甚至转卖给他人,靠出卖他人隐私赚钱的做法是极不道德的。
法律界人士认为,现在不少调查公司以调查名义了解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作为致富渠道卖给有需要的公司,这是违法的。同时,商家未经本人同意,擅自使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也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不得要求消费者提供与消费无关的个人信息(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经营者未经消费者本人同意,不得以任何理由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向第三者披露。
社会人士认为,由于目前我国相关立法存在空白以及人们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不强,导致个人信息大量泄露。个人信息中的姓名、联系方式、工作单位、住址等个人资料和其他个人隐私一旦被公开,轻则被商家用来做一些商业推销或宣传活动,重则会被一些不法分子用来从事骚扰、诈骗甚至勒索、绑架等违法活动。为此,避免个人信息被泄露最终还要靠提高个人的保护意识,正是一些人对信息保护无所谓的态度,造成了个人信息泄露。
有关人士特别提醒:消费者在网上应谨慎填写个人信息,在马路上接受市场调查或者在公开场合填写资料时不要透露过多个人信息。对于一些确有需要留下个人详细资料的,必要时要约定保密责任,规定对方在什么范围和什么情况下才能使用自己的个人信息,如果泄露,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一旦消费者能证明对方未采取适当保护措施或故意出售这些信息,给当事人的精神和物质造成损害的,可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相关链接
个人信息:个人信息也叫做个人资料、个人数据。一般认为,包括姓名、职业、履历、病历、婚姻、健康状况、住址、电话号码、银行账户、保险情况、特殊爱好、宗教信仰等。不同的国家,因其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在界定个人信息的内涵上会有所不同。但是,个人信息的本质特征应当是具有可识别性的个人身份和特征的信息。它与隐私权有所差别,界定隐私的标准是个人不愿公开的私生活信息和生活秘密,还可以包括个人决定私事的权利;个人信息强调的是个人特征的可识别性,未必是其不愿公开的事情。例如,身份证号、国籍是个人信息,但可以不是隐私。虽然在个人信息与隐私权的关系上还存在着理论上的争论,但个人信息在事实上已经突破了隐私的范畴,在网络社会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保护个人信息主要是保护个人独立的、不受干扰的生活的权利。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来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立法上远未形成完整体系,司法审判的经验欠缺,理论研究也较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