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20日电 《经济日报》19日在头版“又好又快发展新看点”专栏刊发《特色产业富乡村———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采访记》的报道,全文如下:
穿过村头那片云杉、快柏林,笔直的水泥路把我们引进呼兰区双井镇以养猪出名的护路村。
随手推开门牌号为“希望路01号”虚掩着的院门,但见院中堆着金黄色的玉米垛,停放着拖拉机等农机具。房檐下挂着一串串红辣椒,一看就是一户蛮殷实的农家。
主人不在,旁边猪舍传来仔猪叫声,近前掀起盖在猪舍上面的两层红棉被发现秘密,这是仔猪“保温箱”,里面吊着个100瓦的灯泡,10只浅白色的仔猪眯着小眼睛吱吱直叫,仔猪通过墙根一个小洞,可到紧挨着的母猪圈吃奶,再回到“保温箱”里睡觉。这种小猪舍既可避免仔猪被压,又干净卫生,让我们看到这个养猪户的专业和讲究。
转身将离,主人田延珍恰好回家。他高兴地向我们介绍自家养猪“家底”,今年养猪22头,出栏的生猪净挣2万多元。他加重语气说自家算普通户,村里还有养猪更多收入也更多的,家家日子都不错。
小巷尽头是养猪大户王波的家,他今年自繁自养70头猪,卖两茬挣了7万多元。王波告诉记者,村里每天一早都来好几辆收购生猪的车,那是哈尔滨和呼兰利民开发区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金锣”和“义利”的车,通过村里养猪协会和他们谈妥的价钱,一头大猪比自己卖能多挣百八十元钱。
村党支部书记于吉富提供的数字,让我们看到了呼兰区这个特色农副产业基地示范村的发展状况。
全村共存栏1.3万头猪,520户农民中有500户养猪,户均20多头,今年仅养猪收入就将近2000万元。加上劳务输出净收入600多万元等,全村人均收入近5000元。
呼兰区地处松花江北岸、松嫩平原中部,与哈尔滨市仅一江之隔,全区现有耕地15.2万公顷,农业人口接近8成,曾连续多年被选入全国100个产粮大县。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区委书记刘世勋说:“我们从本地农村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积极发展特色农副牧产品产业基地,搭建集高效农业、精品养殖、转移就业的增收平台。如今呼兰区已建成26个大型蔬菜、苗木、生猪、肉鸡等优势产业基地,连双井镇护路村在内,全区已建成40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副产品产业基地示范镇村,现在正向100个村拓展。”
双井镇新兴村是著名的韭菜村,今年全村韭菜种植达到了60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9%。双井镇党委书记戴井瑞形象地描绘了新兴村万亩韭菜大棚生产基地的壮观景象:“远看像水库,近看像瀑布,到前看是塑料布。”仅这一项,全村人均收入就达2100元。现在双井镇10个村都种韭菜,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总产量7400万斤,总收入2800万元。双井镇已经成为黑龙江省最大的韭菜生产销售集散地,双井韭菜品牌也已注册为绿色商标。
在双井镇办公走廊墙上,挂着一幅规划图,上面画着全镇特色种养殖业基地发展规划。除了韭菜等,截至目前双井镇出栏生猪20万头,肉鸡、蛋鸡饲养量超过300万只。每天从镇里运往哈尔滨、大庆及广州等省内外市场的鲜蛋达30多吨。这些特色农副产品产业基地对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超过5000元。
基地多了,龙头企业来了,呼兰区的特色农副牧林产品不仅成了规模,而且打响了品牌,闯了新路。据介绍,全区养殖种植的各类特色农副牧产品被源源不断地运到“正大”、“金锣”、“义利”等加工企业,再通过“肉联”、“秋林”等1000多个商业连锁网络销往各地,送到千家万户餐桌上。如今,呼兰又新上农副产品加工项目84个,推出莲花牌精洁米、信生牌鸡蛋、禾下土牌杂粮等28个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其数量、规模均居哈尔滨市各区之首。刘世勋说,呼兰区特色农副产品产业基地这个创新模式,实质上是探索一条符合区情的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特色农副产品产业基地和其他产业互动发展。走进利民街道东闻家村一座气派的小二楼,坐在76岁马清老汉家的热炕头,这位四世同堂、带头种植苗木花卉致富的老人,拿着从内蒙古邮来的销售花卉画册告诉记者,村里种万寿菊、大串红、云杉等苗木花卉,年销售额3亿多元,人均收入超万元。村头形成一个劳务市场,忙季上千城里人来此为花农打工。
呼兰区的乡村正从传统乡村集市汇入农工商一体化的现代大市场,满面春风的呼兰农民正奔向美好幸福生活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