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图片新闻  >  体育健身图片
搜 索
冰城百姓:戏看得爽 钱花得值
2007-11-21 14:43:12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申志远 于勇澜 李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图片说明】 《蝶》掀起高雅艺术的高潮。

 

【图片说明】市歌剧院的原创歌剧《八女投江》

 

【图片说明】小剧场话剧每周六上演。

 

【图片说明】万达影城吸引众多影迷。 

  东北网11月21日电 近几年来,哈尔滨的文化市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一段相当相当长时间的阵痛,终于完成了市场化这个化茧成蝶的过程,哈尔滨市民也经历了文化消费适应市场的蜕变。以前要票,现在买票,以前没人看戏,现在疯狂购票。从高雅的小剧场话剧到刘德华等明星演唱会。从各个剧场的二人转到高端的原创音乐剧《蝶》,从万达、新东北等现代化影城的火爆到京剧“中央大舞台”的走俏,随着哈尔滨市市民经济收入的增多,市民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高,致使哈尔滨市文化消费市场日渐火热,使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一理念成为现实,同时也迎来了哈尔滨文化市场繁花似锦的春天———

  话剧:市场化运作开拓新天地

  哈尔滨话剧院曾经闻名全国,如今面对社会浮躁气候的侵袭,话剧院的生存危机也是越来越重了。

  2000年,车承滨接任哈尔滨话剧院院长,开始了话剧的拯救,依靠市场拯救话剧,积极开拓演出市场,精心创作话剧精品,使话剧在如今舞台格局多元化的当代,成熟为一种兼具时尚魅力的艺术品种,并始终拥有着比喧嚣热闹的影视艺术更为深沉的精神内涵。

  以前,话剧院拍戏上演后,是要派出业务员求人买票,下去推票。哈尔滨的话剧重振雄风,把市场放在“小剧场”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众托人要票。彻底进行市场化运作后,观众自己买票,以至于春节期间公演的贺岁话剧《别闹了,好好过日子》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正月初三这天观众挤爆了剧场。现在,剧院规定,没有人情票和赠票,所有演职员的亲朋好友看戏一律自己购票,为请各个关系单位看戏,车承滨院长自己就买了好几千块钱的票。从下面一组数字,不难看出市场化商业运作所取得的成果。

  2002年,演出:312场,票房收入:510000元,观众人数:无记载

  2003年,演出:226场,票房收入:789387元,观众人数:无记载

  2004年,演出:214场,票房收入:1164681元,观众人数:151072人次

  2005年,演出:182场,票房收入:290816元,观众人数:160983人次

  2006年,演出:258场,票房收入:527583元,观众人数:187551人次

  2007年,截至10月份,演出135场,票房收入:210000元,观众人数:67529人次

  为扩大演出市场,剧院营建了一个多功能的“话剧超市”,现有“大剧场”、“艺术沙龙”、“60空间”、“迷你戏剧”等四个不同的演出空间,让观众有选择地欣赏演出。剧院以小剧场演出的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接受市场经济的挑战。让观众自己选择喜爱的剧目。观众可以像在影城看电影一样,有选择地欣赏喜爱的话剧。小剧场话剧有着自己的优势,演出道具精炼,布景简洁,紧缩和降低制作成本,票价低廉或售票优惠等多种手段的促销,多方式适应演出市场,多层次、低票价吸引观众,剧院还把演出时间定为周末,让热衷话剧的哈尔滨人习惯于周末看话剧,逐渐培养话剧观众和话剧自己的演出市场。

  目前,排演的十几部小剧场剧目已经演出近百场,多个剧目轮换演出,让观众始终有新鲜感。车承滨表示,剧院仍把站稳小剧场、走向大市场作为奋斗的目标。力争推出不同风格的话剧。通过市场化的运作,以最少的投入争取到最大的回报。

  艺术院团:创新理念闯市场百花齐放竞芬芳

  如何兼顾市场化和艺术性,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是当前文化市场面临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哈尔滨市一些艺术院团通过不断创新理念,也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市场化道路,让更多的好作品走向市场。

  作为高雅艺术的歌剧,如何敲开市场大门,哈尔滨歌剧院的原创歌剧《八女投江》自2005年8月上演,去年9月又开始了走进校园百场的演出,截至发稿之时,该院共演出154场,票房收入达80余万元,观众达15万人次之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哈尔滨市曲艺团排演的“国魂”曲艺专场,今年演出146场,演出收入21万元。下半年该团还赴江苏南通等地演出“奥运风采”学生专场,一共演出100余场,观众达11万人次。

  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6年来,在南方各地累计演出5000余场次,观众达400余万人次,连续6届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儿艺”今年的计划是全年演出不低于600场,演出收入不低于70万元,截至9月末,已经完成演出452场。

  哈尔滨京剧评剧院今年已完成演出240场,观众人次240000万,票房收入达30万左右,校园剧《和谐故事》演出138场。上周,哈尔滨京剧评剧院剧场哈埠“老字号”中央大舞台改建工程正式竣工开业。自11月17日至11月23日免费义演一周,广大京剧爱好者蜂拥而至来领取赠票,盛况空前。

  哈尔滨各个专业院团坚持面向市场、贴近百姓,把打造精品与市场对接作为院团获取效益的重要前提,创作演出既注重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又注重舞台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正因为如此,院团才有了更大的演出市场。

  此外还有:工人文化宫的“刘老根大舞台”,道外新闻电影院的地方戏剧场,果戈里大街的二人转园子,每晚都爆满,地方戏二人转满足了不同程度观众的文化需求。这几家剧场经营二人转的民营业承包者已经彻底完成市场化运作的过程,否则,根本无法生存。他们一直反映,哈尔滨二人转市场有巨大的潜力,不用宣传,每晚自发赶来的观众络绎不绝,剧场基本都是满员。

  “《蝶》·回家”系列活动:打造哈尔滨市高端演出市场

  近日,由哈尔滨市著名企业松雷集团投资6000万元打造的音乐剧《蝶》,在哈尔滨市观众中掀起一股欣赏高雅艺术的热潮,观众喜欢这种高端的文化产品,给初冬的哈尔滨文化市场带来了一股浓浓的春意。

  从10月19日到11月12日,《蝶》剧在哈尔滨共演出20场,观众达3万多人次,甚至,环球剧场门前因此出现了多年未见的票贩子,还有购买黑票的观众。

  追根朔源:哈尔滨是《蝶》剧世界巡演的第一站。《蝶》剧的出品人,松雷集团董事长曾庆荣将巡演的第一站放在故乡哈尔滨,并成功举办了“《蝶》·回家”图片展等一系列活动,这个哈尔滨人创造的音乐剧的成功演出,不仅对塑造城市文化品牌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对提升市民的文化品位,最终对提高整个城市形象价值都是一个促进。

  《蝶》剧在演出期间,票房赢利额度为此次演出总体投入的30%。《蝶》剧哈尔滨票房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外售票,另一部分是在松雷商厦购物的赠票。《蝶》剧在演出时还开发了很多衍生产品,例如印有《蝶》海报蝴蝶图案的文化衫、蝴蝶银饰、琉璃挂件、项链、手链,演出期间,《蝶》的衍生产品共卖出了近一万元。

  电影:豪华影厅高票房观众享受美视听

  上世纪90年代,哈尔滨市电影市场的票房逐年滑坡,处于低谷,平均票房在800万元左右,随后几年更是低到了500万元左右,直接导致观众的大量流失。

  2004年底,万达国际影城进军哈尔滨,带来的全新视听感受刺激着哈尔滨人,曾经对电影集体失忆的影迷终于被唤醒,电影市场随之迎来了久违的“回归”,万达走“豪华多厅”的路线赢得观众的认可。观众购票出现了“以前10元票价没人看,现在50元抢着看!”的场面。

  万达影城成熟的商业模式运作也十分成功,作为孤立个体的电影院已很难存活,必需依附于商业互动互助的效应,在万达广场内,在任何一家门店消费,均可得到万达影城的优惠卷。连续10年下滑的哈尔滨电影市场票房,随着万达影城的落户,低迷的影市终于反弹,2005年的电影整体票房收入较上年增长200%,2006年万达票房达到2400万,2007年万达宣称整体票房将超过2700万,占全市电影总票房的60%,一年播放电影达到100余部,这在哈尔滨市电影放映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哈尔滨电影市场复苏了,2006年年底,新东北影城、华臣影城、金安天马影城相继落户。一时间,哈尔滨票房利润格局也从“一人吃独食”变成“四人凑一桌”。

  在硬件上,四家影院平分秋色,在经营理念上却各有千秋。在《变形金刚》火爆热映时,影片中的“汽车人”吸引着每一名影迷,但也只是在电影中过过眼瘾。而新东北影城将影片中“汽车人”原型车悍马H2摆放在影城外,影迷在观影后,可与“汽车人”悍马H2合影,而拍照使用的相机、打印照片的打印机都是电影《变形金刚》中的角色。

  凭借着各自不同的经营理念,4家影院均创造出高票房,新东北影城进军哈尔滨市后,一年票房利润达400多万,华臣影城的营业额也达到了700多万。2007年,“高利润票房”已经成为哈尔滨市豪华影院的检索词。

  大型明星演唱会:百姓买票商人获利

  1995年,港台明星演唱会开始在哈尔滨市文艺演出市场找到一片天地。但那时,市民花钱买票看演唱会的微乎其微,一场演唱会的票房利润并不可观,一些文化公司也是“赔钱赚吆喝”。

  “买票人少,要票人多”导致诸多文化公司无力再继续承办明星演唱会。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话说,“哈尔滨90年代的演唱会,要票人数是买票的10倍”。票房利润与付出费用不成正比,文化公司严重亏损,以至于无人敢碰大型演唱会。在当时,要票成风、门票卖不上价、关系票、人情票、工作票等诸多违背商演的客观因素彻底扼杀了正处在萌芽阶段的明星演唱会,因此高票房利润的专场演唱会直到21世纪才出现在哈尔滨市。2005年以后,张学友、刘德华、周杰伦等著名港台明星专场演唱会随之举行,能容纳5万名观众的国际会展中心只要办演唱会即爆满,在哈尔滨办演唱会终于赚钱了!市民也从“要票看演唱会”转型到“花钱欣赏艺术”,从此,哈尔滨每年都会举办明星专场演唱会。

  在采访中,一位业内人士称,自己的公司在2000年以前,办的演唱会基本是办一场赔一场,2005年后,一些港台歌星专场演唱会才开始赚钱。举办演唱会的票房利润,从赔钱赔到“愁眉苦脸”到赚钱赚到“会心一笑”,确实是一个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市民的生活需要用文化消费来充实。

  文化消费风行是文化名城的重要表现之一

  在采访中,记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哈尔滨的文化消费市场到底有多大,哈尔滨市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到底有多高?

  从哈尔滨目前文艺演出市场的火爆足以表明哈尔滨市民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化消费水平,这从市民观话剧、看电影和欣赏演唱会等多方面就可见一斑。人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不单只是生存方面的需求,当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到了一定阶段时,就会引发十分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代中国人追求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愿望和行为正是精神文明进步的明证。哈尔滨市民文化消费意识的觉醒,充分展现了哈尔滨人能够自觉欣赏和消费高水准的艺术作品的经济实力,同时也表明普通市民已经越来越重视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

  但在一份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同时指出,作为省会城市、文化中心城市,哈尔滨市的文化需求量很大,排在第8位,可是影响力却在第16位,文化基础设施更是排在了第27位———我们的需求很靠前,供给能力很靠后。那么,急需发展的文化市场将给渴望文化消费的市民们提供一个相当大的“蛋糕”。可见,哈尔滨的文化消费市场仍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一理念,明确把“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作为重要的文化发展战略,可谓意义重大,标志着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以市场化手段提供主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是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在时代的高起点上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为了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为了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无论是文艺工作者还是文化消费者,所要做的都还有很多……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