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5名ASF项目的外国学生在73中学国际部上课。
东北网11月28日电 “爸爸、妈妈,我回来了。”27日,放学回家的付强,像往常一样亲热地跟家人打着招呼。邻居们都知道,这个金发蓝眼的外国少年,是王小平老师家新收的“外国儿子”。
像付强一样,今年来哈尔滨进行ASF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的国际学生一共有14名,分别来自美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日本等国家,进入哈尔滨市的73中学、实验中学、14中学等接待中学就读,放学后,就回到安排好的哈尔滨接待家庭生活,到本月底,他们就要住满三个月了。近日,记者走近几个外国孩子,了解他们在中国家庭中的故事———
问题的解决办法
“天才”VS“小犟驴”
王小平是73中学的语文老师,16岁的美国男孩付强来到她家近三个月,她感觉家里像又多了个帅气的儿子,而且这孩子不虚伪,不依赖大人,自己的事自己做。
付强热爱劳动,平时自己洗衣服打扫房间,还喜欢跟妈妈学做中国菜、学织围巾。一次,他在洗衣服时发现洗衣机的排水系统坏了,妈妈告诉他,等爸爸回来修理,可他却不愿意干等,想出用小盆一点点地把水舀出来的法子,并立刻付诸行动。这个创意,让付强特别自豪,特地从字典里查出“天才”两个字的中文发音,告诉记者:“天才付强!”妈妈跟他讲,精神可嘉,但这是愚蠢的劳动,付强却不这样认为,爸爸得知事情原委后打趣地叫他“小犟驴”。
王小平后来反思:美国孩子在面对问题时,特别愿意自己想办法解决,并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而且不论是对待怎样的劳动,态度都是充满敬意的;而中国学生首要的是学习好,家务往往被父母包办了,丧失了动手的能力和生活中成功的体验。
母爱的不同视角
中国妈妈VS美国妈妈
王小平跟很多中国母亲一样,认为母亲可以为儿子做一切事情,但从来没有反过来想过要求儿子做什么,这个“外国儿子”却出其不意地让她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王小平一次做馅饼给家人吃,做了一半发现不好吃,改做锅烙。吃饭时,她把馅饼留给自己,把锅烙留给家人,付强对此却不理解。付强的中文名字是王小平取的,可一次付强在自我介绍时只讲了英文名字,这让王小平心里不太舒服。回家路上她才知道,付强是发不准“强”字的音,才没有提到。沟通时,付强告诉妈妈,如果我做了什么事让你不高兴,请你直接告诉我。
这两件事让王小平印象深刻:中国人心目中,母亲的角色总是以一种牺牲自我的形象出现,不主动要求、只默默付出,有些时候容易造成母子间爱的天平明显偏重,其实在爱孩子的同时,教会孩子如何回馈爱你的人,也是做母亲的重要一课。
生活习惯的差异
“关爱”VS“隐私权”
一开始,15岁的奥地利女孩伊丽跟接待家庭有过不少磨擦。国际部老师冯海燕告诉记者,伊丽喜欢交朋友,放学后偶尔会和一群朋友出去玩,有一次玩起来忘了时间。对此,接待家庭的妈妈和她多次发生摩擦:妈妈觉得她年纪小,还是个女孩,玩得太晚让人不放心,要她务必在晚上七点前回家,或者至少要告诉家里一声。虽然这完全是出于关爱,但当时伊丽就提出,只要我不做违法的事,就有“隐私权”,家长不应该干涉;和朋友还没出去呢,怎么可能确定几点回来?在她家里,家长对她回家的时间是没有这样限制的。
其实,很多ASF的交换学生都遇到类似问题。通过多次解释和沟通,伊丽和家里达成默契,如果出去玩,一定尽量早点回家,不让家里担心。
家庭里的气氛
中国家长VS美国家长
不到三个月,意大利的王忠义、德国的杨轩都感受到了中国式家庭里家长特有的权威。王忠义告诉记者,在他的接待家庭中,父亲是领导者、“一把手”,像他第一次要跟朋友出去玩时,习惯性地去请示妈妈,可妈妈却说“爸爸同意了就可以”。他说,在他家里,父母的关系就不是这样,碰到涉及家里的问题,大家讨论,一般的事多数是妈妈做主,父亲主要负责外出工作赚钱。
德国来的杨轩是一个相对沉默内向的孩子,他发现中国父母们很习惯于替自己的孩子做主,而孩子们也普遍没有太大意见。在参加ASF项目活动时,他发现,很多参与ASF项目的中国同龄伙伴,在决定去向国家时,居然不是自己抉择,而大多数是父母替孩子选择。为此,他那些国际部的同学都表示,自己在参与ASF项目时,父母从不干涉,这一点让他不太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