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黑河市爱辉区幸福村服务城市富了乡村
2007-12-12 16:08:01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尹一凡 司汉科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今年,大豆丰收、价格上扬,粮食交易高峰提前来临。幸福村的粮食经纪人和售粮农民一样难抑喜悦。钱立文 摄

  东北网12月12日电 在黑河市南郊,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村办大市场,它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幸福大市场”。这里集运输、果蔬、百货批发为一体,生意红红火火,经营这块商服宝地的就是爱辉区幸福乡的幸福村。

  幸福村是爱辉区第一大村,有930多户,3270口人,耕地8000多亩。谈起幸福村的变化,今年已90岁高龄的原幸福大队党支部书记曹宝昌说:“1948年,我们响应党的组织起来,发展农业生产的号召,成立了互助组。大家说,咱们翻身解放了,今后能过上好日子,就叫幸福互助组吧!”

  可是前些年,幸福村由于人多地少,再加上大帮轰,村民的日子过的紧紧巴巴。有脑瓜活的村民拿点蔬菜、鸡蛋蹲市场,又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去割,幸福村民的生活并不幸福。

  实行联产承包后,村民收入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村委会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村办企业办一个黄一个,把一个并不富裕的村子折腾的空了壳,村民们上访告状的不断,幸福村成了有名的问题村。2000年,54岁的村民王培良竞选当上了村委会主任,他决心让幸福村走上富裕路,让幸福村真正幸福起来。

  幸福村的新希望

  见到村委会主任王培良,他深有感触地说,刚接手时,村里外欠账六七万元,会计那只有几百元钱,村里没有自来水、水泥路,村小学更是破破烂烂,真是万事开头难啊!王培良想,幸福村几千口人,就那点荒坡子地,种菜不能抗旱涝,种粮也只能图个温饱。他看到幸福村的优势是紧靠城郊,只有瞄准城里做文章,幸福村才能由穷变富。

  村边有个村民自发形成的小市场,城里人都到这里买菜,这启发了他建个大市场的思路。他靠过去在乡企干过的老关系,东借西挪,自己又垫上60多万元,总共投入350万元,当年11月就建起了近5000平方米的“幸福大市场”。村里有两个已停产多年的砖厂,王培良将其盘活对外承包。村委会搬到市场大楼办公后,他又将市场后院1500平方米平房改成库房对外出租。几步棋下来,村委会年纯收入达到60多万元。

  有了钱就好办事。2002年,村里拿出20万元,把村小学破平房改建成320平方米的二层楼房。接着,村里又投入28万元修起了第一条水泥路。当年竞选村长,王培良许诺建市场、改善办学、修路目标一一兑现。

  城里创业路子宽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幸福村就那点地,剩余劳动力往哪里去?村委会积极引导村民出村进城淘金,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黑河是口岸城市,近年许多村民走出国门,到布市、哈巴,最远到莫斯科闯荡,他们在国外种菜、搞建筑、卖服装,什么挣钱干什么。现在全村有80多名村民出国,许多人年收入都在10万~20万。村民李传伟在布市搞服装批发和汽车配件,多年的打拼现已挣下百万家产。

  思路的转变,让幸福村的打工经济异军突起。现在,幸福村有三分之二的劳动力在城里打工,打工收入占了村民总收入的半壁江山。

  幸福的日子开了头

  11月30日,气温降到零下26度,村委会主任王培良陪着我们来到幸福四队自来水施工现场,他兴致勃勃地说:“我们幸福村一共有五个队,原来吃的都是地表水,群众反映大”。为加快新农村建设,随着村积累的增加,村里每年都拿出几十万元资金改变村容村貌。现在,各队都上了闭路电视,三队和四队上了自来水,修了3.2公里的水泥路,解决了群众吃水难和出行难。

  如今幸福村家家都住上了砖瓦房,自来水入户,村内主干道都得到硬化,人均收入从2000年的不足2000元,去年达到3800元,今年虽然农业歉收,但是由于粮食收购价提高,人均收入能达到近4000元。幸福村也由过去的后进村变为市级文明村,正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谋划更加美好的明天。

  1949年 2000年 2006年

  家庭人均年收入 30 2000 3800

  农村综合机械化率 0 70% 90%

  人均住房面积 5㎡ 10㎡ 20㎡

  住房砖瓦化率 10% 70% 100%

  卫生机构覆盖率 0 80% 100%

  广播电视入户使用率 0 80% 100%

  村内主干道硬化率 0 60% 90%

  自来水入户率 0 80% 90%

  低保覆盖率 0 0 5%

  村务公开制度率 0 90% 100%

  幸福村经济社会发展数据统计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