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大堤修上了 公路通村了 “光棍村”路通财旺喜事多
2007-12-17 07:19:32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王健泽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村里新修的堤坝
  东北网12月17日电   一年的时间里,大堤修上了,公路通村了,自来水进家了……看到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肇东市宣化乡十三村村民孟宪荣激动地说,多亏了张左己省长啊。

  十三村位于肇东市宣化乡最北部,是1956年由山东移民组建成的移民村。50多年来,十三村拥有了256户人家、918口人。曾经,这里的村民住的是土坯房,喝的是井水,走的是土道。因为庄稼年年遭受水灾,村里的年人均收入仅为1200元钱,是有名的贫困村。如今,在省长张左己的亲自过问下,在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帮扶下,十三村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村民们的年人均收入也随之增加到2500多元钱。

     山东移民村  连年遭水灾

  对十三村曾经的贫穷,73岁的村民任庆元体会最深。1956年,任庆元同很多乡亲一起不远万里从老家山东来到这里,用自己的铁锹挖出了十三村的第一锹土。当时的十三村满目黄土,一片荒芜。

  经过开荒者的努力,一片片荒地被开垦成耕田,一间间房屋被建造起来。但是,由于十三村处在青肯泡滞洪区内,地势低洼,经常受到青肯泡蓄水的侵害,尤其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几年里情况更为严重。

  据宣化乡乡长张玉科介绍,由于受水害影响,十三村的耕地、草原锐减,原有耕地5000亩,仅剩2684亩,减少46.3%;原有草原25000亩,仅剩1000亩。多年遭受水害,加之交通条件差,致使十三村的收入水平较低,2006年人均收入仅为1200元,为肇东市平均水平的30%。

  因为十三村生活贫穷,本村的姑娘争相往外嫁,外村的姑娘更不愿意嫁到这里受苦,久而久之,十三村就变成了“光棍村”。

  村里村外都是土路,村民想出趟门非常不容易。任庆元告诉记者,不下雨的时候,要想去宣化乡置办点东西,天不亮就得出门,到村口去等一天才来一趟的班车。等买完东西,还得急忙赶下午的末班车回来,一旦错过了,就只能靠两条腿走两个小时回村了。一到雨天,这些土路就成了稀泥路,想出村根本不可能,就是有病也得挺着。

  “以前从井里打上来的水都是浑的,得沉淀一天才能分出水和泥。有的人因长时间喝这种水,还得上了大骨节病。”提起以前喝的水,村民孟庆龙直咧嘴。

   牵动省长心  投资800万

  十三村256户村民艰难的生活状况,牵动了省长张左己的心。今年4月19日,张左己深入十三村了解村民的生活状况,并现场办公,要求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彻底解决十三村的问题。为此,省政府办公厅、省财政厅、省水务厅、省交通厅、省信访办及肇东市政府等部门协调解决,共投资800多万元,终于改变了十三村的面貌。

  省水务厅专门组织投资320万元为村里修建了50年一遇的防洪堤、排水干线及附属设施。这些工程有效地保护了村民的耕地、草原和房屋,消除了十三村水患之忧。

  省交通厅多次到十三村踏查,修建了18.5公里长的通村公路和4.3公里长的屯内红砖路,解决了村民行路难、运输难、上学就医难的实际问题。

  为了解决十三村因没有稳定、安全的水源造成的吃水难问题,省水务厅为十三村打了一眼210米深的水井,并安装了机电设备,铺设了连接全村256户的自来水管线,完全满足了全村人畜饮水的问题。

  另外,省财政厅还为十三村村民追加了33442元的粮食直补款,目前已经发放到农户手中……这一系列有效的扶持,让十三村的村民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坚定了发展致富的决心。

  一系列利民工程的实施,彻底解决了十三村多年来的顽疾,也治好了村民们的心病。今年以来,十三村的耕地面积增加了1000亩;奶牛增加了150头;玉米亩产量由原来的700斤增加到1000斤;人均收入达到2500元,同比翻了一番。

  

   摘掉贫困帽  奔上致富路

  如今的十三村,情况大不相同。在十三村的中心,一处即将竣工的红墙银瓦砖房格外醒目。房子的主人杨恭昌指着房子说:“你看这房子,俺家今年新盖的,花了3万多呢,这在我们村也是顶好的房子。”走访中,记者发现村里正在建的砖房还有四五处。

  在养牛大户郝为印家,可以感受到与别家的不同:大门小门都贴着喜字,虽然有些褪色,但仍残留着喜庆的味道。三间砖房靠近左侧的一间是新房,里面彩电、洗衣机、冰箱一应俱全。炕头的墙上挂着一张大幅的婚纱照,照片里的新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郝为印说,照片里的新人是他的儿子和儿媳,今年刚刚结婚,儿媳是宣化乡太平村的姑娘。郝为印回忆说,儿子结婚的时候,那场面跟过年一样,全村的人都来喝酒,不为别的,就因为村里好多年都没听见娶媳妇的鞭炮声了。

  由于村里修上了公路,很多村民买了四轮车搞起了运输。村民杨仪站说,以前村民一周只能买一次新鲜蔬菜,那还是靠外村的人来卖的。现在本村的人也搞起了蔬菜运输,村民天天都能买到新鲜的蔬菜。而且,村民进城也可以搭村里的四轮车,早点晚点都不用担心。

  看着眼前的幸福生活,任庆元含泪感慨地说:“当年,我们有16个好兄弟一起来这里开荒,如今只剩下我们几个老头子了。即使这样,我们也会用剩下的老骨头把十三村建出个样来,实现当年我们16位好兄弟的愿望。”

  当记者结束一天的采访准备离开十三村时,黄昏的余晖已经镶上天边,缭绕的炊烟飘散在空中,伴着一声响亮的吆喝,一群游牧归来的奶牛迈着慵懒的脚步走进了村口。此时,这个曾饱经风霜的村庄看起来充满生机。

 

责任编辑:李越峰